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必看攻略!專家建議咁做…

正如我的開場發言指出,香港現時採用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支柱退休保障制度,而多層社會保障制度正正是退休保障制度下的零支柱。 現時香港約120萬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中,約87萬人—即大約百分之七十二—受惠於社會保障制度下的公共福利金或綜援。 其中,領取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長者生活津貼有約45萬人;而綜援計劃則為逾14萬名有更逼切經濟需要的長者提供安全網,單身年老個案在綜援計劃中,平均金額超過6,000元,而個別有需要長者的援助金額可超過10,000元。 可是,誠如《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不論是民建聯還是新民黨的方案,改革現行制度並推行「多層保障」,其實亦難以平息全民退保的爭議。 由於兩者方案的資金來源皆是政府,而非透過改革稅務制度,籌募開支,故按《報告》推算,隨着人口老化的高峯期即將到來,相應的恆常開支將不斷增加。 因此,倘若未來政府的財政收入因經濟波動而短缺,當局或會要求僱主和僱員供款,或提高薪俸或利得稅的稅率,以補足資金缺口,屆時定會面對不少阻力。

  • 當市民到達退休年齡後,無需通過任何經濟審查從政府取得固定金額以應付生活開支。
  • 該制度的財政來源則包括來自僱員及僱主供款、政府注資、稅收,以及原本用於長者綜援及高齡津貼]的開支。
  • 然而,假設貨幣的購買力保持不變,一名平均月薪排在全港第25個百分位數的低收入打工仔(即12,600元),工作四十年後,他的積累權益約160萬元(複合利率以強積金的平均年率化回報率4.1%計算),僅能勉強支撐「基本」的退休生活。
  •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 年金主要分為即期年金和延期年金,兩者分別是前者沒有累積期,即一筆過繳付保費後,每月享有年金收入。
  • 另近年部分文章被編入《香港超越內耗》、《香港顔色密碼》等6本書內。

會認為須要有所豁免,以保障他們的生活,因而期望自身的利益受到保障,導致不同市民因供款的多少而產生衝突。 2017年8月28日,公民黨公佈於6月底至8月中以電話訪問逾2,000名市民的調查結果,指出有69%市民支持落實全民退休保障。 2016年6 月21日,全民撐退保社福聯盟共收到超過1.5萬封支持意見書,今天將交給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促扶貧委員會正視民意,真正落實全民退保。 立法會將辯論全民退休保障 下稿代立法會祕書處發: 立法會將於本星期三(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時在立法會會議廳舉行會議。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保——把愛分享給可敬的長者

因此,如果需要退稅的保單持有人需要考慮整付保費或月付保費。 2016至2026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增長超過五成,直至2036年,老年人口更增加一倍。 同學要留意「老年撫養比率」,意指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直至2036年,平均每兩名15至64歲人口須撫養一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 城西關注組發言人表示,「明日大嶼」願景牽涉百多萬人的交通需求,應配合一個全面的交通評估,並向當區居民交代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而守護大嶼聯盟代表亦質疑,政府沒有實質數據支持興建人工島的需要,並促請區議員做好把關,勿讓政府強推計畫。

在臺灣實行不久,剛剛上任的政府亦很快就發覺不能持續發展下去,於是現在要作出討論而又產生了很多衝擊的現象。 所以大家要看,如果我們要想一些這麼長遠──不是數十年──甚至是百多、二百多年的一些跨代式制度時,我們不能夠不考慮。 你們猜猜20年後我們再估算二○五四年(的長者人口)的時候究竟是有百分之多少的長者?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社會與公眾

1994年7月,香港政府發表題為《生活有保障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 、晚年可安享 — 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的諮詢文件,引起社會各界激烈討論;1995年1月,政府宣佈,老年退休金計劃的意見過於分歧,支持與反對意見各佔一半,當局只好放棄推行。 第一,我們認為探討退休保障應以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保障為出發點。 雖然我在早前發言中指出,去年年底公佈的2013年貧窮線分析顯示,長者的貧窮率相比2012年已經有顯著改善,不過面對28萬5,000名仍然生活在貧窮線下的長者,本屆政府有需要為他們提供更佳的生活保障及福利。 從另一個較個人化的角度看,長者退休保障亦是一個在感情和理智間掙扎的議題。 我前兩日和陳婉嫻議員一同出席由工聯會安排為長者舉辦的團年飯,席間有些公公婆婆向我表示,希望政府推行一些不設任何經濟審查、讓人人受惠的退休保障,讓他們可以放心安享晚年。 對於長者的訴求,我不是不為所動的,但是理智告訴我,當公共資源有限制的時候,政府是有責任作理性的分配,將公帑用於支援最有需要的老人家身上。

  • 根據強積金管理局的調查,現時強積金的基金開支平均比率為1.85%,高於外國的管理費用,如澳洲的1.26%及美國的0.75%。
  • 全民退休保障的原則是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長者退休後提供穩定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是應對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的政策。
  • 另外,儘管高津和長生津的領取門檻比綜援低,但這同是杯水車薪的扶貧政策。
  • 我們強烈要求扶貧委員會能將有關方案納入退 休保障公眾諮詢文件,讓市民能對不同的退休保障方案有全面的認識以及能有真正的選擇。
  • 自願醫保計劃沒有設定投保人可為家人購買的人數上限,也即時說如果幫家人買保險就可以有“多買多扣稅”的優惠。
  • 2017年11月17日,扶貧委員會公佈《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在改善長者貧窮情況這一方面,政府與這些議員的目標是一致。 當然,就為達到這個目標而應採用的策略方面,我不能否認政府與部分議員的看法未必相同。 由此可見,隨着多年來的討論、反思,以及社會大環境更迭,民眾對全民退休保障的取態也有別於回歸前,漸見共識。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退休保障懶人包

沒錯,「全民退保」的確有保險功能,現代醫療進步一日千里,活過百歲的等閒之極,我們不知大去之期何時到臨,有錢在手也不敢用光,減低長壽風險的確有需要。 但佛利民說過,陳舊的謬誤永不死亡,也許我們每隔一二十年便又要梳理一下各種理論,並對錯誤的部分系統性地批判。 無庸置疑,審查能撇除一羣有穩定退休金的大公司高層和高級公務員。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但需不需要做到這個?還是用一種勸喻的方式?我經常記起司徒華生前提過,他有拿生果金,從第一日開始就寫了將那些錢存到支聯會的戶口。我認識很多有錢人均不太需要生果金的幾千元,他們直接寫了慈善機構,如救世軍、宣明會等,會是這樣的。」教授說來一臉神傷。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香港應照搬西方的全民退保計劃嗎?

例如,民建聯建議合資格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65歲,須居港滿七年,不應同時申領其他類同計劃,再配合第三制資產審查計算給付金額。 2017年11月17日,扶貧委員會公佈《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報告顯示,長者貧窮率達44.8%,即使計算了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例如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等,貧窮仍率31.6%。 2017年10月11日,林鄭月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多個團體早上在立法會門外示威區請願,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並舉起「落實全民退保」的標語,有團體代表不時敲打印有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肖像的鑼鼓以示不滿。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年金扣稅例子:年金扣稅 5 年

這些特點包括:保證可終身續保、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設有等候期)、透過高風險分攤基金,讓較高風險的人士亦可投保,以及制訂標準保單條款及條件等。 香港老年貧窮問題惡化經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現時有三份一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老年人口的生活將成為更突出的問題。 我由上任到現在一直留意到勞資雙方有關強積金「對沖」的討論,甚至我未上任之前這亦是我非常關注的問題正如行政長官在不同場合表示,新一屆政府的立場非常清晰,必須取消強積金「對沖」。 上屆政府提出的建議雖然未能取得勞資雙方的共識,但過去幾個月的討論能為新一屆政府日後繼續推進這議題提供了基礎。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立會否決「全民退保」動議

一年多前,扶貧委員會就香港的退休保障展開了公眾諮詢活動。 但問題是,香港的人口愈趨老化,金字塔早已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倒金字塔,下一代、兩代的納稅人比例愈來愈低。 今天交了稅的,將來可能取不回分毫,就算制度能靠加稅或延遲退休年齡苟延殘喘,但今天的年輕納稅人要喫大虧卻是肯定的。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在2000年12月全面實施的強積金制度,是經過香港社會多年討論才達致的共識,旨在協助就業人士累積資金安享退休生活。 合資格的延期年金的保費可以申請退稅,最高金額為每年60,000元的免稅額,但實際可以退稅的金額以稅率計算,以現時香港最高稅階的17%為例,最高的退稅金額為10,200元。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保.三】社會已有共識 政府決心纔是關鍵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則批評政府常以赤字推搪,不願意撥款推動全民退保,卻花費大量公帑在港珠澳大橋、高鐵、第三跑道、中部水域等建設,每項目均花費逾千億元。 他強調全民退休保障計畫是一個資源再分配的制度,不論擁有多少財產,將來都可領取三千五百元。 A:加入年齡限制會令較高風險人士被篩走,有助保障保險公司成本,吸引更多公司參與計劃。 而政府亦能避免無限期為高風險人士注資,減低醫保計劃的政府開支。 但對病人而言,高齡人士本身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他們最終會流向公營醫療體系,惟政府公營醫療資源或會因醫保而轉至私營醫療體系,最終可能令高齡人士的醫療質素受影響。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發展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則重申,公共資源不是取之不竭,社會討論退休保障時,財政上必須可持續。 不過,要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終歸還須看特區政府有否意願和決心,扭轉承襲自英殖時期的管治思維。 英治時期,港英政府往往只考慮短期的政治、經濟利益,不願對社會福利和勞工保障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投資,以便維持「行政吸納政治」的有效性。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以社聯整理現時的幾種主流建議,期期望社會大眾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 雖然政府就退休保障的財政承擔龐大,但我必須強調政府是應使得使,大部分資源都是用以加強對有經濟需要長者的支援,這顯示政府改善退休保障的決心,也是面對人口高齡化和公共財政挑戰時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做法。 政府日後需要考慮到這個終身年金計劃與現時社會保障的各個計劃之間的接軌問題。 在改善公共服務支柱方面,我們已在今年七月一日起把長者醫療券的合資格年齡由70歲降至65歲,讓額外約40萬名長者每年獲得2,000元的私營基層醫療津貼。 公營醫療服務收費豁免安排亦將由本月中擴展至75歲或以上較有經濟需要的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額外約14萬名合資格長者可以免費使用公立醫院和診所服務。 是以,「馬德里會議」提出要以下的政策原則,處理未來的老齡問題,包括各地應「充分實現所有老年人的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使老年生活安全無虞,這涉及重申消除老年貧窮的目標,以及在《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發展」。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退休保障爭議中的幾個觀點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下稱:聯席)是由全港七十多個不同類別的民間團體組成,包括長者、青年、婦女、基層、殘疾及宗教團體,工會及社福機構等,只有一個總目標,就是爭取香港設立全民退休保障。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由全港八十多個不同類別的民間團體組成,包括社福機構、工會、婦女、長者、青年、宗教、基層及殘疾人士團體,以爭取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確保全港長者『老有所養』。 2013年中,扶貧委員會委託了香港大學周永新教授,就坊間提出的退休保障建議作出研究。 一年後,周永新提交報告書,並建議透過新增專項薪俸稅,設立無需經濟審查的全民老年金。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簡稱全民退保,是所有年齡達至某一個歲數,符合某個居住年期的公民,不論收入都獲得一個基本退休金,亦可稱爲老年金。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醫保利弊 – ZQILZ

而且,一旦制度得以實施,納稅人可能會反對政府福利開支過多,過於偏重扶貧措施。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 另一方面,按照香港現時的情況,並非全港市民均無法於退休後自給自足,故此方案亦有機會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 另外,有意見──包括楊嶽橋議員──指縱使有些長者有一定資產,但面對未來許多的未知數,尤其是因長壽帶來的財政不確定性,所以令很多長者雖然有很多資產,但長期節衣縮食,生活刻苦,因此應該引入「全民式」劃一退休保障去協助他們應對這問題。 政府認為有需要改善有關情況,但推行「全民式」劃一退休金並不是合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2025 為有效地改善有關情況,剛纔有議員亦提到,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在數年前已推行安老按揭,即逆按揭計劃。

在2021年至2046年期間,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基金的儲備將會減少。 到2046年由於老年人口比例已趨向穩定,養老金重新開始出現盈餘,基金儲備再次增加。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隨收隨支制度現時仍是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主流,而個人帳戶制度多隻是作為輔助性質。

全民退休保障計劃利弊: 福利社會養懶人? 善用公帑 利民紓困

扶貧委員會這項公眾諮詢活動在去年年中結束後,政府早前作出回應。 有興趣人士可細閱政府出版的《扶貧工作及退休保障—進展和願景》報告書,又或載列了官方回應的小冊子。 針對有意見認為年青人一般會較反對推行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調查特別抽取年青人羣組的意見作分析,結果顯示18-29歲受訪者中。 有八成(79.4%)支持設立全民性的退休保障制度,支持率與全香港市民相同。 現時社會有越來越強烈的聲音,認為政府應改革退休保障制度,但對於如何改革仍沒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