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一直是國人治療癌症寄予厚望的一種治療方式。 癌症作爲一種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疾病,無論從西醫還是中醫哪個角度看都是一種複雜的難治的疾病。 下面談談怎樣尋求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藥的良好作用。 目前,癌症的西醫治療不斷取得巨大的進展,越來越多… 1、吸菸 吸菸與肺癌的關係已在十幾個國家進行過30多次流行病學的回顧性調查和7次大規模的前瞻性調查,儘管調查的國家不同,但都證實吸菸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因素。
- 積極治療大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也是非常關鍵的。
- 肺是結直腸癌最常見肝外轉移部位,發生率爲10%~25%,如果不加以治療,其中位生存時間不超過10個月,僅有5%的患者可以生存5年以上。
- 蔬菜醃製後,其所含的維生素損失較多,維生素C幾乎全部損失。
- 2018年WCRF/AICR報告指出,加工肉類每日攝入量每增加50克,紅肉每日攝入量每增加100克,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分別增加16%和12%。
- 6、符合以下任意2項:慢性腹瀉、慢性便祕、粘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術,長期精神壓抑有報警信號。
- 目前研究結果認爲,癌症不是直接遺傳性疾病,但是確有少數癌症的發病有家族聚集的傾向,家族中有人患癌,他的子女患癌的機會比一般人可多幾倍。
- 直腸癌的治療主要依據臨牀分期,是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包括腫瘤外科、腫瘤放射治療科、腫瘤內科、放射診斷科。
亦稱腺棘細胞癌,此類腫瘤細胞中的腺癌與鱗癌成分混雜相間存在。 腺癌部分分化,一般較好,有腺樣結構或有較多杯狀細胞及黏液分泌。 1、高分化腺癌 癌組織全部或絕大部分呈腺管狀結構。 上皮細胞分化較成熟,多呈單層襯於腺管腔內。
什麼是大腸癌: 腸道癌
如肺癌患者可咯血或痰中帶血;胃癌、食管癌、結腸癌則可嘔血或便血,泌尿道腫瘤可出現血尿,子宮頸癌可有陰道流血,肝癌破裂可引起腹腔內出血。 大腸癌分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Ⅳ期表明腫瘤已經有遠處轉移是晚期。 在大腸癌發生轉移後,患者就不再適合行根治手術治療。 什麼是大腸癌2025 針對這部分患者,治療方式包括了中藥、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
如果一會便祕一會腹瀉,便便真是捉摸不定你就要特別留心了,如果在靠近肛門的位置發生癌症,腸道會變得狹窄,糞便不易通過,會導致便祕或者便便變細。 大腸癌導致的腹瀉,常常是水性糞便中混雜着血液,排便後還有便便殘留的感覺,同時腹瀉與便祕交替、反覆發生。 另外一種研究比較明確的因素是遺傳因素,在一個家族中,如果一個人得了結直腸腫瘤,他的一級親屬的患病率,就是再發生這種腫瘤的幾率,就要比其他的正常的人羣,要高几倍或者是幾十倍。 但是大腸癌最擔心的有兩個地方,大便的顏色是不是正常的,是否有含血的情況。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其發病率在40歲時開始上升,至60~75歲時達到高峯。 結腸癌在女性中更常見,而直腸癌在男性中更常見。 潰瘍性結腸炎,本病在歐美較多見,但近20年來國內的發病也趨增加。 Ekbom等對1922~1983年診斷的3117例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研究發現,他們中的大腸癌發病率爲一般人羣的5.7倍(相對危險)。 主要針對直腸癌,可以在術前進行放射治療以縮小癌症的大小,提高治癒率,保留肛門或防止復發。 也可用於緩和難以切除的癌症引起的疼痛和出血,並改善因骨轉移引起的疼痛和因腦轉移引起的神經系統症狀。
- 這些患者需要在20至25歲開始接受腸鏡篩查,或者家族中最早診斷大腸癌年齡小2至5歲,開始做腸鏡檢查,頻率爲每1到2年一次。
- 腫瘤細胞種植轉移到腹盆腔,形成相應的症狀和體徵,直腸指檢可在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內捫及塊物,腫瘤在腹盆腔內廣泛種植轉移,形成腹腔積液。
-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
- 細胞學檢查取材簡單,應用廣泛,但多數情況下僅能做出細胞學定性診斷,有時診斷困難。
- (1)生活習慣 如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 發病機制大腸癌可發生於自盲腸至直腸的任何部位,我國以左半結腸發病率爲高,但也有報道高發區女性右半結腸癌的發病率較高。
CT仿真腸鏡(CTC)是一種CT檢查,進行腸道的CT掃描,然後用特定的軟件,重建腸道粘膜的二維和三維圖像。 CT仿真腸鏡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高,可以發現小至1釐米的腸息肉和早期癌症。 有研究顯示,仿真腸鏡檢出癌症和大於等於10mm腺瘤的敏感性爲67%-94%,特異性爲96%-98%。 通過化驗大便,觀察大便裏面有沒有紅細胞,有沒有出血。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成因及風險因素
這種現象和美國年輕人的飲食中攝入過多的乳化劑、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亞硝酸鹽以及A1β-酪蛋白有關。 鋸齒狀病變的最終診斷需要組織病理學檢查來確認。 另外,腸鏡檢查中容易遺漏鋸齒狀病變,這是因爲鋸齒狀病變中扁平樣、側向發育的病變佔比較高。
什麼是大腸癌: 結腸癌術後三年出現復發,我通過這個方法腫瘤消除腫瘤
由於梗阻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其腸型明顯。 什麼是大腸癌 梗阻近端腸管可因持久性膨脹、缺血、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也可發生大量血及腹腔膿腫。 在結直腸癌防治方面,消化科在常規開展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篩查及內鏡下治療基礎上,參與了國家重點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結直腸息肉管理項目”。 並且開展了糞便DNA檢測技術,通過檢測患者大便中的脫落細胞基因突變,來篩查大腸癌及其癌前病變,對大腸癌高危人羣,進行結腸鏡精查、超聲腸鏡等檢查,提高早期結腸癌診治率。 活體組織檢查對大腸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變的確診以及對病變進行鑑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可明確腫瘤的性質、組織學類型及惡性程度、判斷預後和指導臨牀治療。 脫落細胞學檢查準確性高,取材繁瑣,不易獲得滿意的標本,臨牀應用少。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的併發症
結直腸癌在臨牀上容易被誤診爲痔瘡或腹瀉,熊斌說,醫院治療的晚期直腸癌患者至少有30%都曾被這樣誤診。 結直腸癌被誤診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大腸癌的症狀缺乏瞭解,還有一些患者… 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多見於40歲以上者,其發病與飲食習慣有關。 什麼是大腸癌2025 直腸癌由於發病隱匿,多數確診時已爲晚期,臨牀上局部治療難以有滿意的效果。 中醫藥作爲一種全身性治療,在直腸癌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 中醫有很強的整體觀念,往往能從患者全身的特點加以考慮,而不只是…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腫瘤結腸和直腸息肉
唯我國直腸癌大部分發現晚、目前總的手術切除率約很底,且中晚期較多。 手術原則是早期切除腸及其周圍淋巴結,以達到根治的目的;對無法根治的晚期患者,就以中醫治療爲主。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引起大腸癌的原因包括:1、遺傳因素:有家族性息肉病、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均…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常見手術方式有:經肛門切除術(極早期近肛緣)、直腸全系膜切除手術、低位前切術、經腹肛門括約肌腹會陰聯合切除。 對於Ⅱ、Ⅲ期直腸癌,建議術前行放射、化學治療,縮小腫瘤,降低局部腫瘤期別,再行根治性手術治療。 結腸鏡檢查是將纖維結腸鏡伸入到結腸起始部位回盲部,檢查結腸和直腸腸腔,並在檢查過程中進行活檢和治療。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的早期發現
對於這些細胞的突變,專家猜測(環境因素以及遺傳因素)占主導地位。 什麼是大腸癌2025 直腸癌指的是發病於直腸部位的惡性腫瘤,其中包括高位直腸癌以及低位直腸癌。 而大腸癌則包括了結腸癌以及直腸癌的,結腸癌當中可以分爲乙狀結腸癌,左半結腸癌以及右半結腸癌。 腸癌術後和晚期癌症的患者基本上在門診進行化療。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常用的檢查
3、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如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遺傳性結腸病者。 3、大腸腺瘤:根據各地的屍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爲一致。 據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達40%~60%,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及開展規範化的手術治療仍是提高大腸癌療效的關鍵。 如果你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需要在10至12歲左右開始篩查大腸癌,需要每年做腸鏡檢查,記錄息肉的數目,大小,及早的切除息肉。
什麼是大腸癌: 腸道癌腸道癌的早期症狀
2)遺傳因素:只有少數癌症與遺傳的關係比較密切,一般認爲,不超過癌症總數的5%。 3)年齡:惡性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大多數發生於中年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也愈高。 不少人都注意到,有的家族幾代人都死於同一種癌症,因此自然而然心中有一疑問,癌症會遺傳嗎? 上一代人患癌症,下一代可能患癌症的幾率是多少? 如果癌症是遺傳性疾病的話,那麼如何看待環境的作用?
環境中的這些化學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過體表、呼吸和消化道進入人體,誘發癌症。 如原發性變性癡呆中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路易體癡呆、皮克氏病、多系統萎縮等。 血管性癡呆則是多發梗塞、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和顱內出血所致…
什麼是大腸癌: 手術被認爲是結直腸癌肺轉移的有效治療方法
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爲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 大腸癌的治療:DC-CIK生物免疫療法療法,能避免腫瘤細胞復發和轉移,並且沒有副作用,不會對身體帶來傷害,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命期。 DC-CIK聯合回輸治療具有適用面廣、採血量少、療效明顯、無毒副作用等優點,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充滿了希望,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家屬也是極大安慰。
發病率年齡方面以40~50歲爲多,高發國家大腸癌高發年齡爲60~70歲。 我國大腸癌好發年齡比國外提早10~15歲,這是我國大腸癌的一個主要特點。 什麼是大腸癌 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約爲1.6:1。
建議凡有痔瘡出血者,一定要在近期到醫院消化內科作腸鏡檢查。 最常見的肛門直腸癌是腺癌,其他腫瘤包括鱗狀生殖腔原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各種肉瘤。 肛門直腸表皮樣(非角質鱗狀細胞或基底細胞)癌佔遠端大腸癌的3%~5%。 慢性瘻管,肛門皮膚射線照射,粘膜白斑,性病狀淋巴肉芽腫,Bowen病(真皮內的癌)和尖銳溼疣是其癌前病變,已證實主要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有關。 基底細胞癌,Bowen病(真皮內的癌),乳房外Paget病,生殖腔原癌和惡性黑色素瘤較少見。
因腫瘤常長在直腸或接近肛門口附近,讓人體產生一種糞便已經到了直腸的錯覺,會有一直想排便的感覺,甚至排便完會覺得解不乾淨。 未刻意減肥卻出現體重持續下降,或出現食慾不佳的狀況。 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癌細胞擴散,吸收人體進食的養分。 什麼是大腸癌2025 醫學家發現,人體80%的毒素存在於腸道中,而95%以上的營養是通過腸道吸收,99%的毒素也是能過腸道進入人體。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在世界範圍內,大腸癌年發病數近100萬,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居第三位。 近些年來,尖銳溼疣的發病率在不斷增加,尖銳溼疣的患病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尖銳溼疣是一種性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危害。
大腸癌術後的患者,也是需要定期複查腸鏡的,術後一年之內,必須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隨後應根據檢查結果,每3-5年進行1次大腸鏡檢查。 如果以前做過腸鏡檢查,發現有腸息肉,一般建議在內鏡下切除息肉,然後一年內要複查一次腸鏡,或者看看息肉有沒有切乾淨,或者新生的息肉,如果沒有新生的息肉,可以5至10年後,再做腸鏡。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發生位置
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改善貧血:多數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會有貧血及低鐵質的狀況,按照專業醫師的診斷,患者可能要服用能增加鐵質和血量的藥物或注射劑。 如果你發覺即使有好的睡眠,身體還是很疲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慢性疲勞,在大腸癌患者身上的慢性疲勞,很可能是癌細胞將身體能量消耗的結果。
然而造口可能對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心理及生理創傷,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醫生通常都會盡量避免。 在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之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影像掃描檢查,例如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檢查,以確定癌症的期數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從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醫生為病人選擇治療方法的考慮因素包括:年紀、身體狀況、癌腫瘤期數、類型、位置、擴散程度等,所以即使是相同期數的病人也有可能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對自己的治療方案有疑問,建議向醫生查詢清楚。 血常規、生化全項(肝腎功能+血清鐵)、大便常規+便潛血等化驗檢查,有助於瞭解患者有無缺鐵性貧血、肝腎功能等基本情況。 進行血腫瘤標記物癌胚抗原(CEA)檢測,有助於腫瘤的診斷。
什麼是大腸癌: 大腸癌
帶有新鮮出血的大便表明腫瘤位於左半結腸末端或直腸。 如果患者經常喫高脂、高蛋白的食物,缺乏微量元素與維生素,可能會導致結直腸癌,也有可能是由於經常喫一些油炸類的食物引起。 什麼是大腸癌 早期大腸癌的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便祕以及血便、黏液便等症狀,病情嚴重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腹部包塊、貧血、疲勞、乏力、氣短、消瘦等症狀。
不過放射治療的效果僅能侷限在接受照射的區域內。 什麼是大腸癌 放射治療的目標則是要儘可能的破壞所有癌細胞,同時儘量減少對鄰近健康組織的影響。 雖然輻射線照射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都會造成損傷,但大多數正常細胞可從放射治療的傷害中恢復。 (3)診斷性手術 通過不同的手術方式獲得腫瘤病理學檢查的標本,如穿刺取材或術中切取小塊組織等。 對深部的內臟腫物,需要開胸、開腹或開顱檢查,術中病理檢查證實後,則立即進行治療性手術。
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採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範圍。 3、乙狀結腸鏡檢查:國內77.7%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常用的乙狀結腸鏡管長30cm,可直接發現肛管、直腸和乙狀結腸中段以下的腫瘤。 4、對有慢性結腸炎、結腸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患者,應重點進行癌前普查。 2、對有原因不明的缺鐵性貧血、消瘦、乏力等患者,要考慮大腸癌慢性失血的可能,應作大便潛血檢查證實,必要時行X線鋇灌腸及纖維結腸鏡檢查。 (3)浸潤型:癌組織主要沿腸壁浸潤生長,有明顯纖維組織反應,引起腸管狹窄和腸梗阻,淋巴轉移較早,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