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圍村姓氏9大優點2025!(持續更新)

繼續同史友們介紹一啲香港特色嘅歷史建築,如果同史友們提起「新界六日戰」,大家可能即時諗到嘅地方會係大埔旗桿山又或者吉慶圍,但史友們又知唔知其實元朗屏山都有個地方係對呢場戰役有重大嘅影響呢? 但原來,香港有水塘興建原因就唔係為咗提供食水,河貝水塘就係其中一個。 位於元朗八鄉嘅河背水塘,係二戰後政府響新界興建嘅水塘。 元朗位於香港新界的西北部,香港市區之西北方距離約20至25公里,深圳后海灣以南的一片廣闊平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有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不過元朗則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得天獨厚。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統計顯示,元朗區在2011年約共有50多萬人口,到了2018年則已經上升至60多萬,共佔香港人口的比例約8.6%,據瞭解從不同區域遷入元朗的數字將會繼續攀升。
  • 原來植桂書室是「永慶學校」的前身,永慶學校(1959年建成)位於附近永慶圍(石頭圍),為了村中的子弟學習,村民集體捐地籌款而興建,連整條圍都拆掉,就為了興建永慶公立學校,實在令人感動,規模類似橫台山公立學校 。
  • 在2000年代的十年之內,元朗交通大大改善,進出九龍市區車程大幅縮短至半個小時。
  • 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有「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之語,住著十六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遊、林、駱、譚、莫及蔡,以韋姓最多,成為村中大族,亦只有韋氏族人在圍村內設有祠堂。
  •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學者直指,事件反映新界村民仍然抗拒清拆僭建物,政府要成功執法,困難重重。 部分南邊圍的土地為新界鄧氏泰康圍鄧泉菴祖「鄧光裕堂」的祖堂地,但土地被南邊圍村民霸地建屋,在土地上建成南邊圍村鄉公所「福德堂」,以及逾20幢建築物。 「福德堂」樓高三層,佔地約900平方英尺,位處一幅約4000平方英尺的私人農地上。 屋宇署在2017年將農地「釘契」,並在3年間向業主發出至少7張清拆令。 屋宇署回覆《香港01》查詢時確認,整幢「福德堂」均為僭建物。 福慶村之堂口叫「江夏堂」,門外掛有一幅對聯「江峙橫洲光祖業、夏侯姓派振家聲」。

元朗圍村姓氏: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響…

大圍村、上徑口村及田心村韋姓村民據傳為漢朝淮陰侯韓信的後人,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蕭何命蒯徹匿藏韓信之子於南粵,隱姓埋名,取韓字之半,改姓韋,是為今日中山翠薇村、沙田三村和西貢沙角尾村韋氏家族的源頭。 大圍韋氏宗祠門頂橫匾題為「京兆堂」,兩旁對聯「淮陰世澤」和「京兆家聲」,顯然與韓信大有關連,據說韋氏宗祠內供奉的神主牌背後皆書「韓」字,以示飲水思源,不忘祖先之意。 獲營救的中外國人士和文化名人,由元朗楊家村往深圳河逃避追補,最後要通過深圳河之日本哨崗,必須得到新界鄉伸的協助去辦取難民證,被營救的人仕才能掩人耳目通過深圳河。 大部份姓氏源自國號,春秋時代就有楊國一地,其後晉國滅楊國,晉武公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後人因國亂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陝西,河南一帶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並於元朝遷入廣東。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至於曾達賢堂得到水蕉老圍曾亮生堂所贈的賀畫及對聯,關係友好。 據曾亮生公之墓誌記錄,曾亮生乃瑞基公之長、文標祖之孫,四百年前明朝朱元璋時代由惠州龍崗坪地白石塘遷至元朗定居,所以水蕉老圍及東頭圍雖然未必源出一脈,可以肯定是曾子後人。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絲苗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這些原屬中國的領土和領海變成為英國管治下新增的界域,所以被稱為「新界」。 2019年1月13日,南邊圍舉行村代表選舉,其中陳禮喜、鄭延平、葉振發及陳樹堅四人分別以398票、287票、348票和369票當選鄉村原居民代表,而冼宜生則以161票當選並成為現有鄉村居民代表。 南邊圍村早期為鄧姓圍村,其後有其他姓氏加入,令本村變為雜姓村。 元朗舊墟位於南邊圍村與西邊圍村之間,由於南邊圍村鄰近元朗舊墟,村民對外的交往較頻繁,因此有不少村外人移居入村,其後更有不少南亞裔人士聚居。 江夏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成為了歷史上地位和影響最大的其中一個宗族,黃姓族聯中經常出現「江夏 家聲」之句,固此一見到「江夏」,便知道主人家是黃姓。

元朗圍村姓氏: 香港還有什麼英式古蹟建築?

現時元朗的區域中心位於青山公路-元朗段(慣稱「元朗大馬路」)兩側的已發展區,通稱元朗市中心或元朗市。 該處是元朗最繁盛的地方,商業活動頻繁,是元朗新市鎮的核心部分,亦是區內的交通樞紐。 元朗居民過去主要以務農為生,亦有漁業和生產鹽與珍珠。 元朗圍村姓氏2025 元朗圍村姓氏2025 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最愛的米食,主要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至南洋。

元朗圍村姓氏: 上水圍

《新安縣志》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附峯[來源請求]n 圓蓢」。 與晉源押比鄰的大王廟,古色古香當然仍在運作,廟中碑記多刻,詳記有關廟發展及捐款名錄,商號有非本地,而是鄰近境外如寶安、深圳等。 離開大王廟長巷直入即為二帝廟,香火鼎盛,可惜雜物四周堆滿,把碑刻也掩沒,即場未能讀碑知歷史(數十年前市政局出版三大冊《香港歷史碑銘》基本收錄全港歷史碑銘八成碑刻,可往圖書館查看)。 復由二帝廟東往南邊圍,此南邊圍在七百多年前由鄧族建立,據說如與更多雜姓人同住即更為興旺,因而今南邊圍基本五姓同居(鄧、龍、葉、區及杜),後鄧族又把土地賣給戴姓,而姓杜者遷往八鄉,區姓隱沒。 據清嘉慶廿四年(公元1819年)編《新安縣志》及民國廿七年建的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碑記印證,元朗市集初創於大橋墩稱圓塱墟。

元朗圍村姓氏: 資料來源

隨著時間過去,政府收地順利展開,天水圍陸續發展成人煙稠密的新城市,而白沙仔居民在沙洲裏所成立的新村,終於在 1986年9月21 日獲得官方及廈村鄉事會同意,正式成立村落,並命名為沙洲裏村。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充滿大自然氣息,以天水圍和元朗市中心最多住宅樓宇,其餘地區則有很多圍村和平房,錦繡花園和加州花園就是以平房組成的兩個大型私人屋村,面積有如一個小市鎮。 這裏僅指由香港政府定義的「新市鎮」,廣義來說,如沙田區(沙田和馬鞍山)、葵青區(葵涌和青衣)都有不止一個地方被發展成新市鎮,然而按照政府的定義上述的組合各屬同一個「新市鎮」,而元朗和天水圍是被明確列爲兩個獨立的「新市鎮」。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元朗圍村姓氏: 上水侯氏

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后海灣沿岸一帶(流浮山、米埔)寧靜舒適,岸邊有一堆堆的蠔殼,海上有漁民出海捕魚,米埔更是觀賞候鳥的場地。 大批以穿着白衫的黑社會人士,持有攻擊性武器追打元朗穿着黑衣及參加反修例到元朗抗議的市民,並襲擊路過的居民及列車乘客,事件造成至少45人受傷,當中包括孕婦,傷者中1人危殆,5人重傷,引起國際關注。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區經濟概況

村公所內除了立村碑誌,還保存了兩張跟水蕉新村有關的喜慶照片,有水蕉新村福慶堂金龍開光典禮(1993年12月25日)及1997年水蕉新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牌樓照片。 為何水蕉新村的照片會在沙洲裏村出現,剛才文中有所提及,加上得到水蕉新村林添福村長補充,沙洲裏林姓居民是昔日由水蕉新村遷往廈村鄉,新村裡每逢慶典,他們都會回來參與。 元朗圍村姓氏 另外現在還有很濃烈的外國風味,因前石剛英兵經常在此宵閒,這也可能是元朗有不少青吧的其中一個原因。 大圍村韋氏始祖建元祖先由中山翠薇村遷移至深圳居住,十四歲時到元朗當牧童,一日返回深圳老家發覺父母及全部村民為鄰村袁姓村民所屠殺,建元祖逃亡回元朗,娶妻後偕家眷遷居沙田建基立業。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區委員會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元朗圍村姓氏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元朗圍村姓氏: 香港圍村文物徑3:西貢白臘村

古蹟辦與業權人磋商後,1987年用旁邊一塊土地與其交換,是較早採用換地方式保育歷史建築的例子,同年當局宣佈為法定古蹟。 香港著名的英式歐式古蹟建築有伯大尼修院、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舊北區理民府和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等。 想知更多可以看【香港打卡古蹟】8大隱世打卡古蹟,歐式舊建築。 西貢上窰村大約在1830年客家人所建,並於入口築有塔樓防禦海盜。 以往上窰村村民以燒石灰為生,將蠔殼放在窰內燒成灰可作灰泥及肥料。 上窰村於1981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現在開放了上窰民俗文物館讓遊人參觀。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區元朗絲苗

「重鎖鑰譽美寇萊」出自《幼學瓊林‧宮室》——必需學習宋朝寇準抗擊契丹進犯的經人,才說得上是「北門鎖鑰。」簡言之,這幅對聯勉勵錦田鄧氏韜光養晦,以便將來光復國土。 1924年,元朗首富鄧伯裘、錦田鄉紳鄧煒堂、屏山維新堂鄉紳鄧英生等致函北區理民府爭取迎回吉慶圍鐵門,時任港督司徒拔於1923年計劃發展城門水塘,需要安置城門鄉鄭氏及其他氏族人士,於是以鐵門作為交換。 即使1899年4月9日,港督卜力宣佈在4月17日正式接管新界,新界鄉紳亦義憤填膺,在元朗東平社學成立太平公局,號召各村鄉勇以武力反抗英軍佔領新界。 4月14日至19日,新界鄉民先後在大埔、八鄉、錦田、廈村及屏山等地以武裝力量抵抗英軍,是為「新界六日戰」。

全叔憶述,他於○八年因僭建問題對簿公堂,並被判入獄三個月,緩刑三年。 事後他終於開竅,「唔想再畀人叫我做土皇帝,更加唔想累到啲子子孫孫」,他遂配合屋宇署的僭建物清拆令。 在各方協調下,其村屋獲準由全幢清拆,改為「六層變三層」。 為了拆除僭建,全叔抵押個人物業向政府貸款八十五萬元進行拆卸工程,至今已用了六十多萬元,惟工程卻一直受阻,村屋未能拆走一磚一瓦。 元朗區的元朗東南@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645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854人。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民政事務處組織結構圖

黎金泰是澳洲海外華人,在淘金熱時期往澳洲工作,賺錢後在香港上環經營金泰貿易公司,他先後建立黎屋村、黎氏大屋,以及在旁的植桂書室。 除此之外,黎金泰也是元朗新墟,即 1915年合益公司創辦人之一。 據族譜所載,黎族二世祖黎忠卿於宋朝期間從江西遷往廣東新會,其後人繁衍至東莞和錦田一帶定居,當時錦田黎氏面對本土鄧氏大勢方,最終由黎氏第十三世祖黎會雲率領族人遷至上村祠堂村,其後由黎金泰建立黎屋村並興建住宅大屋和植桂書室。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區相關網站

另;Once a soldier, you are life a soldier ( 一日為兵,終身為兵 ) 元朗歷史習俗文化篇 :近年少數族裔都可算是元朗的特色之一,印、巴、尼泊爾 … 講起尼泊爾人大家可曾記得殖民地時代的駐兵、石崗軍營等。 隨著回歸但他們不少人都留下,喜歡上了這個東方之珠—香港,現在他們大多住在錦回、元朗一帶,且看看尼泊爾人在元朗網吧! 在20世紀20年代,深灣一帶之村民在海邊築基壆,用以抗拒潮水,這些被基壆圍繞之範圍稱為“基圍”,亦是魚塘的前身。

元朗圍村姓氏: 主要私人屋苑

當九廣鐵路西鐵於2003年開始投入服務後,由元朗往深水只需20分鐘。 至於抗英烈士的遺骸,最初由錦田鄉民元朗逢吉鄉圭角山麓下同福堂地藏廟後山安葬。 1934年,同福堂把骸骨安葬於妙覺圍義塚(位於逢吉鄉136號),並同時修建妙覺寺大雄寶殿、福德祠和供奉三寶佛,並每逢農曆九月初八祭祝義塚,以超渡義塚安葬的231位英靈。 錦田吉慶圍外籃球場位置的一列城牆,左方更樓一堆紅磗是1899英軍炮轟倒塌後留下的修補痕跡,足見當日錦田鄉民抗英戰況的激烈。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老婆餅

陳寔公是東漢時代桓帝時任太丘長,政簡刑清,百姓安居樂業,陳寔公這一支後人繁衍,後人陳霸先於南北朝時期建立陳朝,是史上唯一以開國君姓氏為國號,因為歷史上中國人一般是以國號為姓。 元朗圍村姓氏2025 陳胡公的子孫以國號為姓氏,死後諡號胡公,這一位陳胡公同時成為了陳氏及胡氏的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陳國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敬仲)逃往齊國,陳完不欲稱陳國故號,以陳田二字聲相近,故改姓為田,田氏管治有方,後人更奪得齊國政權,所以大埔龍尾陳氏宗祠堂聯以「敬仲家聲」為題。 水蕉老圍謝氏宗祠外貼有堂聯:「陳留世澤、寶樹家聲」,建築物相信非常舊,大廳內貼大量書法對聯,案桌上供奉「謝氏堂上歷代祖先考妣」木主及觀音大士神像。 馬鞍崗村內也建有簡氏家祠,代表了馬鞍崗簡氏視水蕉老圍祠堂為宗,簡氏第五代恭章祖由水蕉老圍遷移馬鞍崗落檐,昔日在馬鞍崗簡氏家祠門外,同樣地懸有「範陽世澤、涿郡家風」木刻對聯。

元朗圍村姓氏: 元朗好去處|一日遊10大必到推介:港版嵐山竹林/小農莊/任摘日本提子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元朗圍村姓氏: 【圍村文物徑】走訪500年歷史!8大香港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屏山/龍躍頭/中西區

主要街道包括鳳翔路(元朗東南段)、元朗瓦窰頭、元朗東頭村、元朗大圍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蝶翠峯,尚悅,朗晴居,RESIDENCE 譽88,朗怡居。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38.9歲。 元朗橫洲楊屋村,十八鄉楊屋村,水蕉新村楊氏宗祠,以及黃泥潡村楊家村等,可見楊氏於元朗分佈甚廣。 於楊屋村中,有一幢較突出的「關西書室」,外牆掛有木對聯「關心讀易、西圃鋤經」和「學周祖」三字。

元朗圍村姓氏: 歷史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落成;第二個公共屋邨為天瑞邨,於1993年落成。 但1998年開發時天水圍北部,適逢特區政府實行八萬五建屋計劃,天水圍北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 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本規劃作居屋用途,卻因八萬五政策失衡後停售居屋,原有單位改變為公屋用途,故此位於天水圍北的公屋也特別多。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之後香港政府規劃元朗新市鎮後建成的水邊圍邨與朗屏邨。

元朗圍村姓氏: 上水歌賦嶺雙號屋 3.5萬元獲承租

自六十年代初,政府發展土地,自此流浮山交通方便,當時蠔業仍在興旺時,每年秋涼八九月開始,是蠔業收成季節,假日時,便有很多市民往新界旅行,沿路更可欣賞農村風光,七八十年代為流浮山全盛時期,酒家越開越多,當時生產的蠔,的確肥美可口。 天水圍新市鎮的樓宇幾乎全屬住宅,除沒有工業區外,商業用地也十分少,主要是住宅區中的商場及2間酒店。 住宅主要是公共屋邨、居屋屋苑及大型私人屋苑嘉湖山莊、慧景軒和柏慧豪園等由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發展項目,樓宇一般樓齡不高。 元朗圍村姓氏2025 中央的天水圍公園及西面的河道為大部分住宅提供寧靜優美的環境。

2019年7月21日晚上約10時至翌日凌晨時份,在元朗的港鐵元朗站有大量具鄉事白衣男子,手持武器針對在車站一帶及鄰近購物中心的市民進行無差別的襲擊,最少有45人須入院治療。 附近尚有英龍圍、水蕉老圍、大圍等,廟宇當天后觀音廟、村後大王廟。 靜觀這元朗舊墟範圍及附近各種廟宇多神奉敬情況可想其地曾繁盛一時。

元朗圍村姓氏: 聯絡我們 ( 元朗區 )

跑遊元朗橫洲東頭圍村,村中居民主要是蔡、曾、黃、許四大姓氏。 東頭圍北部之娛苑,是昔日蔡氏的別墅大屋,四姓族人各設有家祠,例如蔡寶田之蔡寶善堂、江夏黃貞元堂及曾達賢堂,至於許氏的祠堂,據說已被改為住宅。 黎氏宗祠位於八鄉祠堂村,它的位置不容易找到,是偶爾走到永慶圍跟村民暸解村中歷史,繼而繞過村後的小路走,才踫到這幢黎氏宗祠。 元朗圍村姓氏2025 黎氏大屋建於黎屋村,靠近植桂書室,由黎氏第廿四世祖黎金泰於 1919 年興建,大屋佔地約五千平方呎,全屋以青磚建造,屬兩進一天井設計,屋前建有圍門,內有晾曬榖物的禾堂,昔日屋前有一個半月形水塘,不過大屋建成之前黎金泰已經離世。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元朗圍村姓氏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