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就何東花園的保育方案,先後六次與業主及其代表會面商討,其中五次業主本人亦在場。 見面的形式亦很多元化,有一些是在我的寫字樓進行,有一次我們得到業主的許可,實地考察何東花園,亦有一次是我邀請業主外出午膳時商討,我主要是希望製造一個比較平靜的環境,讓我以最大的誠意,希望說服業主參與,與我們合作做保育方案。 當然,在這些會面當中,我有跟業主詳細解釋在新文物保育政策下,為業主提供經濟誘因,從而促成一些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獲得保育,亦援引了景賢裏這成功的個案。
- 花園內亦建有一座刻有「覺岸同登」及「西方勝境」的月門,通往嵌有卐字磚塊的中式泳池。
- 而1904年的《山頂區保留條例》更明確指出海拔788英呎以上的山頂區域只許洋人居住,唯一的例外就是被封為爵士的何東,可見何東於當時香港的影響力。
- 這三幅地加起來,當然最終要再量度,但大概也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平方米。
- 政府高官關心基層老百姓的居住問題既然重要,但政府也應該調動人力物力,有能力同時處理對香港整體社會靈魂的一面,包括代表香港精神面貌的歷史文物。
- 翌年,政府宣佈景賢裏為法定古蹟,並與業主協議換地,以大宅旁邊一幅同樣面積的土地,換取大宅及整個景賢裏土地。
- 疫情反覆,但豪宅市場再錄大額成交,前身為何東花園的山頂道七十五號,項目「一半地盤」於本月初以逾三十三億轉手,每方呎樓面地價約十一萬,新買家為一家海外註冊公司,預料須繳付達樓價三成的雙辣稅,估計涉逾十億。
上文節錄自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磚瓦間埋藏的香港故事 誰定古蹟去留》。 像香港仔天后廟,普遍說法是由漁民籌錢興建,希望得到天后娘娘保佑出海平安,漁穫豐足。 鍾寶賢多次與水上人訪談,翻閱不少舊報紙,發現距離不遠的索罟灣天后廟纔是「真」漁民拜祭的寺廟。 當時用木船的漁民會隨風向從香港仔碼頭出發到蒲臺島捕魚,索罟灣是中途站,漁民會上岸補給,也順道拜祭天后。
何東花園現況: 歷史價值 景賢裏「完全無得比」
何東花園對香港有歷史文化意義,但業主索價70億元令政府「知難而退」。 此外,有財團就大埔汀角丈量約份第17約多個地段,申請改劃為「住宅(丙類)1」用地。 項目地盤面積約19.8萬方呎,擬以地積比率0.6倍發展,興建11座4層高的住宅,總樓面約11.79萬方呎,提供176夥單位,包括2及3房間隔,面積分為506及624方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何東後人2015年9月曾經就上水何東花園申請發展住宅、青年宿舍及老人院牀位等,但2016年被指發展參數過高及與周邊發展不協調而遭否決,今年捲土重來。 新方案擴大至南面一幅逾11萬方呎地皮,令總佔地增至逾33萬方呎,計劃興建10幢17至20層高住宅大廈,涉及超過100萬方呎樓面,提供1,427夥,平均面積703方呎。 屹立山頂的一級歷史建築何東花園,於政府保育失敗後,業主去年把物業拆卸,上月低調地以暗標形式放售,只邀請部份大財團入標。
‧古物諮詢委員會提出檢討報告,分析現況,提出各種方案,如「鬆綁」建築物條例鼓勵活化,提高資助額等不同經濟誘因,鼓勵私人保育。 ‧現時普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均由富豪家族持有,如剛易手,有逾八十年歷史的何東花園,家族索價達七十億元,政府先是暫列為古蹟,但使用公帑保存古蹟備受爭議,最後亦要放棄,有聲音指當局的保育政策有檢討需要。 兩者都屬私人擁有物業,何以何東花園被拆,景賢裏最終能夠留下? 主要原因之一是何東花園只是一級建築,景賢裏則是法定古蹟,而法定保護只適用於有條例保護的法定古蹟及暫定古蹟,其餘評級不在此限。 總部西座只是一座長方形的綠色紙皮石外牆的普通寫字樓大廈,類似的設計甚多。
何東花園現況: 山頂何東花園「消失」 古 變豪宅
2008年,政府推出「歷史夥伴活化計劃」,邀請非牟利社企承接政府的歷史建築,冀改建及活化成有價值的文化地標。 第一批活化計劃的項目—芳園書室開幕四年,卻因人流不足而關館。 此外,政府在收購私人產業作保育時,亦不可能任由業主開天索價;社會應立法訂定機制,當政府與業主無法在賠償問題取得協議時,可交獨立的評估機構作仲裁。
今天特首不想把何東花園留下來給香港,急於讓開發商拆卸,可能迫使更多的香港精英站在他的對立面。 何東花園現況2025 何東花園建於1927年,是一座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的華麗豪宅。 曾索價70億的何東花園,地處山頂區地王地段,背山面海,故早前標售就吸引港資、基金及內地財團等角逐,入標財團包括盛傳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山頂「大地主」會德豐、基金A&F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大昌合組財團等。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該屋地由海外註冊公司「Season Glitter Ltd」以51億元購入,在買賣合約一欄上顯示是招標(Tender),地皮乃透過招標方式出售。 據資料顯示,何東花園地盤面積約12.4萬方呎,可建樓面約6.2萬方呎,以成交價計,每方呎樓面地價約8.2萬元。 早於2010年底已獲屋宇署批准可建11座洋房,包括10座4層高和1座3層高洋房。
何東花園現況: 生活與休閒
它不但記錄了英國殖民管治時期的種族歧視政策,還折射出早期香港的公共衛生惡劣和瘟疫頻頻。 建於1938年,通往山頂何東花園的中式牌樓,是為紀念何東之妻張蓮覺的逝世而興建。 業主能夠做的當然是可以採取各方面的法律行動,包括申請拆卸,當我不批准拆卸申請時,她可以要求賠償,如果雙方不能協議賠償水平時,亦可以交由區域法院評定。 但正如大家也記得我曾經說過,在《古物及古蹟條例》下第8條,是從來未用過的,所以究竟補償在甚麼基礎之上,法庭會怎樣判,現時仍是未知之數。 另外,我相信如果業主真的要採取司法覆核行動,她亦可以進行這方面的申請。 原業主獲批的圖則是十一間洋房,其後業主又指興建十間已足夠,詳細的方案是可以在互相探討之後再作修訂,但基本上地積比率和樓宇高度應該和現在何東花園原址的規劃參數是一致的,我們不會給多了或少了。
何東花園現況: 香港何東花園售51億 交稅12億
張目前是本港四家上市公司中渝置地、渝太地產、港通控股及渝港國際的主席,港通持有西隧50%權益、大老山隧道39.5%權益,亦是電子收費公司「快易通」大股東。 何東花園建於一九二七年,由已故知名商人何東爵士,為妻子張蓮覺購入並改建,多年來見證著何東家族在港的顯赫歲月。 直到日佔時期,何東家族多座大宅受戰火蹂躪,惟甘棠第安然無事,親屬紛紛逃到甘棠第避難。 何東花園現況2025 當日軍操戈至甘棠第時,何甘棠女婿謝家寶拿出一個鑲有昭和天皇家徽的煙盒,解釋道此乃當時任職日本輪船公司買辦時,獲昭和之兄送贈的信物。 日軍見狀罷手,何甘棠才免遭劫難,但大宅仍然被日軍徵用作駐港日軍司令部。 何甘棠出生於1866年,靠著其兄何東的人際網絡爬升至怡和洋行總買辦,共娶一妻十二妾,養育二十七位子女。
何東花園現況: 項目背景及動向
當周圍都變成商場,周圍都變成同一個模樣,不是年輕一代想見到的。 「故事是會消失的,我的印象是香港消失了很多說故事的建築物。你拆走一個建築,也就毀掉了一個故事。」曾任古諮會委員的鍾寶賢說。 塔旁有一尊素白觀音像立於噴水池中,池面浮滿荷葉與蓮花,池身刻有回紋。 花園內亦建有一座刻有「覺岸同登」及「西方勝境」的月門,通往嵌有卐字磚塊的中式泳池。 何東花園大宅主樓建於平臺之上,平臺東南隅築有中式觀景臺,大宅則鋪淺灰色石造外牆,座北向南,背山面海,以綠色琉璃瓦覆蓋西式洋房。
何東花園現況: 山頂道75號住宅項目
所以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我希望整個社會會作出一個共同的看法,應該用甚麼為香港保留這樣重要的歷史建築。 考慮到何東花園具高度歷史和建築價值,以及業主的拆卸重建計劃,在獲得古物諮詢委員會一致支持下,發展局局長作為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第2A條將何東花園宣佈為暫定古蹟,以提供適時的保護。 何東花園現況 暫定古蹟的宣佈於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刊憲,有效期十二個月,即日生效。 把何東花園宣佈為暫定古蹟,可令該址得到為期十二個月的法定保護,讓政府有更多時間與業主進一步磋商保育方案。
何東花園現況: 主樓維修費用高昂
這座佔地12萬平方呎的大宅,四周有花園圍繞,名副其實背山面海,維港景色一覽無遺,花園更大得可以搭建戲棚上演大戲,讓他招待官商朋友,就連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康有為等,亦曾經是這裏的訪客。 而何東亦在這座紅樓居住了接近60年,直至93歲(1956年)去世後,大宅由次子何世儉承繼,1975年後人將之出售,並重建為現時所見的半山高尚住宅香港花園。 雖然是歐亞混血兒,但這個身份並沒有令出生於外國人話事殖民時期的他,有任何得益。 在中央書院(皇仁書院前身)畢業後,他憑藉個人的努力,由渣甸洋行的一位小職員變成買辦,全權處理洋行的業務,並打通各個門路。 離開渣甸後,何東的事業更加蒸蒸日上,地產、航運、金融投資、報刊、保險、娛樂、酒店等,統統都有他的足跡。 1938年香港83間上市公司中,有五分之一都是何東持有股份的,50年代全港所有的地產物業中,有3%為何東擁有。
何東花園現況: 保育何東花園失敗
不過,城規會2016年4月否決上述申請,理據是發展參數遠較周邊地區為高,批准會立下不良先例。 但由最新申請文件可見,新方案發展密度只較舊方案略少0.6倍,申請人於文件中闡釋,指高密度發展是配合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建設帶來的機遇,而且同區亦有一個綜合發展區地積比率被提高至3倍,並呈交一系列評估報告佐證項目與周邊發展融合。 地皮位置在天巒東面,鄰近雙魚河,位處「康樂、綜合發展區及農業」地帶,申請人透過修訂圖則,向城規會申請改為「綜合發展區」及「綜合發展區」,地積比率訂在3倍,以配合發展為住宅項目的新計劃。 何東花園現況 申請人指本港房屋短缺,申請屬整合業權,可以短期內發展,有助提高本地住宅供應。
何東花園現況: 香港樓宇目錄
政府高官關心基層老百姓的居住問題既然重要,但政府也應該調動人力物力,有能力同時處理對香港整體社會靈魂的一面,包括代表香港精神面貌的歷史文物。 香港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大都市,總是被人譏為文化沙漠,難以和紐約倫敦巴黎相提並論,甚至後來居上的上海把它拋在後頭。 何東花園現況2025 北京和上海在動盪的年代糟蹋了不少中華民族的歷史見證,當時以交通為藉口拆卸北京城牆就是一個可悲的例子。 但到底近年來政府對於保存民族遺產的意識在經濟的成長中得到壯大,有幸上海保存了外灘和法租界許多有價值的建築。
何東花園現況: 社會與公眾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不同意:古蹟保育得好,能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身分認同,提升社區凝聚力,甚至吸引遊客,只要規劃得宜,發展和保育可以並存。 ‧同意:城市發展考慮地區的人口密度、配套設施、發展方向、建築地標與社區的關係及規劃未來等,古蹟維修費用一般較高昂,不符合成本效益。 何東花園現況2025 但歐陸式只是商場部分,在5樓平臺以上,依然是布滿迷你露臺的小盒子單位。 利東街已被摧毀,喜帖店各散東西,新的利東街不應利用「囍」字主題化,不倫不類,完全不尊重文化歷史。
何東及其家族在本港的發展上有其獨特地位,繁浩的後人對本港社會也貢獻良多,當中最為港人熟悉的為「賭王」何鴻燊,而已故武打巨星李小龍也是何東家族外孫。 古天樂的電影公司前晚舉行春茗,旗下藝人張繼聰、周秀娜、陳靜、宣萱等羣星現身,場面熱鬧! 古仔化身「財神」狂派現金獎,可惜張繼聰抽極唔中,就算古仔加碼,他依然得個吉,沒有「中獎命」。 除了在內地引起關注之餘,更有外媒形容為「以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震驚中外。 綜合媒體報道,首幢「養豬大樓」已於去年10月投產,採用自動化管理,料每年可飼養120萬頭活豬,生產豬肉10萬噸以上;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豬隻染上疾病,擴散風險會相當高。
何東花園現況: 歷史建築的存活
在過去八、九個月,當我們一方面就何東花園的歷史價值進行進一步評估的同時,我們亦爭取時間與何東花園的業主,即何勉君女士,探討保育的可行方案。 首先我必須指出,業主其實一直反對我們將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她亦就她的反對提供了她的看法,例如她向我們說,何東花園大宅內經過了很多次的改動,亦說何東花園大宅並非何東爵士本人時常居住的地方。 業主亦採取了她在條例下可以採取的法律行動,例如向我作為古物事務監督提出申請,要我撤回暫定古蹟的公佈。 在我拒絕撤回暫定古蹟公佈的時候,業主亦按法例向行政長官提出了呈請(Petition)。 在本月初,業主亦正式向我,即古物事務監督,要求申請拆卸何東花園,讓她可以落實早前即去年年底經屋宇署批准重新建造新洋房的圖則。
何東花園現況: 香港建築系列:《何東花園死了,何東也死了》
何勉君其後向時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提出呈請,並向發展局要求撤回暫定古蹟的公佈,及批准工程進行。 政府則提出換地方案,建議把何東花園周邊的網球場及綠化地帶,合共11,520平方米的土地作交換,但何勉君認為換地的地段發展潛力受到限制,而綠化地帶改變用途須經過城市規劃程序,認為會延誤或遭公眾反對,令地段不能發展,故不接受方案。 何勉君其後向時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提出呈請,並向發展局要求撤回暫定古蹟的公佈,及批准工程進行。 政府把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山頂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的期限本月底屆滿,並表明會列為法定古蹟,引起業主何東孫女何勉君強力反彈,首次開腔反駁政府要她以地換地是逼她放棄家族產權,她不會答應。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祕書明基全指出,何東花園包括三幢以中國文藝復興風格興建的主樓、工人宿舍及車房,園內另有中式的亭及塔等構築物,曉覺園的入口牌樓則於一九三八年落成,相信是為紀念該年初一月病逝的張蓮覺,何東在妻子病重及舉行葬禮時在何東花園留宿數晚。 其子何世禮將軍則於上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居於大宅,他正是目前擁有何東花園業權的何勉君的父親。
何東花園現況: 發展可配合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
Last Minute香城史以香港為本,每星期在社交媒體從不同歷史主題出發,書寫被遺忘的香港故事。 至於前身為何東花園的山頂道七十五號,於一四年底以五十一億元易手,買家為中渝置地主席張松橋、並以「SEASON GLITTER LTD」名義購入,為一家海外註冊公司。 ‧英國傳統的紅色電話亭是倫敦著名「景點」,不過現今社會電話亭的使用率大幅減少,有見及此,當地將一百個電話亭改裝,以一英鎊賣給當地機構或慈善團體,將電話亭改裝為不同類型的商店,如咖啡店、雪糕店及迷你網吧等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是保育與經濟用途互贏的成功例子。 把古蹟變身餐廳商場是世界大趨勢,既可承傳歷史文化,亦可用租金補貼古蹟的維修保養開支,但是如何確保古蹟在改用途時不至被改頭換臉卻是大挑戰。 被市區重建局收回的灣仔船街18號百年建築於2007年開始活化作商業用途,近日外牆竟被掛上大型木招牌,旁邊註明已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金屬板亦被移走,令到在此出生、親手把祖屋交給市區重建局的原主人心痛不已。 與我們那一代人重視發展至上不同,(我們一代)認為物質很重要,覺得什麼都要拆走,要建多一點商場、高樓去改善生活質素。
今天早上我再次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關於計劃再次引用《古物及古蹟條例》第3(1)條,將何東花園定為法定古蹟,換句話說是作永久的保護。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遂於2011年1月25日宣佈,把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並在1月28日正式刊憲,生效期為一年,以換取時間與業主磋商。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遂於2011年1月25日宣佈,把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並在1月28日正式刊憲,生效期為一年,以換取時間與業主磋商。 不過最終保育失敗,2014年12月大宅已拆,由重慶富商張松橋以51億元購入,獲批建2幢3層高的巨宅。 曾掀起保育爭議的山頂道75號何東花園,去年底以暗標方式推出放售,最終以51億元易手,並已拆除。 在殖民地時代初期,山頂區不得興建中式樓宇,亦限制華人在山頂區居住,何東因此成為首位獲港英政府準許在山頂區居住的非歐籍人士。
古蹟辦其後委託曾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鄭宏泰及該研究所名譽教授黃紹倫,負責為何東花園進行文物價值顧問研究;建築價值顧問研究,則委託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的狄麗玲、李浩然及謝正勤等學者撰寫,再次確認何東花園達到宣佈為法定古蹟的極高門檻。 2011年10月24日,林鄭月娥宣佈啟動把何東花園列為法定古蹟的法律程序,以免暫定古蹟期限屆滿後,何東花園失去法律保護。 景賢裏的換地安排是按特區政府在二○○七年九月訂定的文物保育政策下以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或換取私人業主保育歷史建築而進行的,並無涉及公帑支出。 我們正按同一套政策,並以最大誠意與何東花園的業主磋商可行的保育方案。 在制訂上述的文物保育政策時,我們曾參考海外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文物當局極少以龐大公帑換取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的業權或使用權,也甚少涉及現金補償。
何東花園現況: 樓市高位回落 政府無意減辣
我們希望就接下來的工作,局方能夠保持何東花園的完整性,因為這是香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歷史價值的地方。 2012年12月4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指示古物事務監督不得宣佈何東花園為法定古蹟。 2010年業主何勉君申請將當時已列一級歷史建築的何東花園改建,引起社會對保育何東花園的關注。 2011年何東花園被暫列古蹟1年,「叫停」重建,政府亦開始研究可否列法定古蹟而令建築得以保留。 何東花園現況 至昨日何東花園命運塵埃落定,業主可於通知當局35日後便可動工。 發展局局長:正如我剛才說過,現時是揣測性,業主未必會提出行動。
何東花園現況: 香港大廈搜尋
何甘棠於1914年購入中環半山堅道與衛城道的一塊地皮,以愛德華時期的紅磚白柱風格興建大宅,樓高四層,名為甘棠第。 但最近逝世的何鴻燊,就是來自何東家族,另外已故巨星李小龍,其母正是何甘棠養女。 何東花園現況2025 ‧社區文化關注指,保育社區最理想模式,就是保育與發展共存,作出新規劃時,認真考慮居民的需要之餘,亦可視他們為資源之一,納入規劃元素,商討如何因為人與社區之間的參與互動,推動城市發展得更好,以示「新」與「舊」並非一定不能並存。 海藍粉紅和淡橙的外牆相間,棗紅窗框,雕花欄杆,偽歐洲樓房的模樣,與灣仔有何關係?
該項目日後出售時平方呎價可能超過16萬港元(約64萬元臺幣)。 隨着該項目售出,何東家族早年「三不賣」的三項物業,亦已全部轉售。 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對當局決定感意外,認為何東花園早經專家及古物諮詢委員會認同列為古蹟,不明白當局為何遲遲未有決定,又要求曾蔭權公開交代原因。 議員李永達亦認為事件擾攘一年,若現時因當局猶豫不決而令何東花園面臨拆卸,等同前功盡廢。
何東花園現況: 山頂道75號何東花園列為暫定古蹟
當中,北面地盤A其實早於2015年9月曾經申請發展,當時計劃興建2幢住宅,提供包括出租予夾心階層的住宅、青年宿舍及老人院舍,涉及538夥單位、204個青宿牀位及270個老人院牀位,總樓面約80.2萬方呎。 人人說起景賢裏,都以為是政府「換地」有為,但一問知情人士便得出另一個答案。 早在2004年,景賢裏業主有意將物業招標出售,長春社發起「一人一元」運動,希望買下大宅保育,並要求政府把其列為法定古蹟。 此事曾在古諮會的會議上討論,但業主取消招標後,事情又再一次擱下。
何東花園現況: 歷史
此外,由於買家以公司名義購入,須繳付達樓價共三成的雙辣稅,涉及稅款逾十億元。 據業內人士指出,該項目佔地約十二萬四千方呎,共可建六萬二千多方呎,目前已細分為兩個地盤,而上述易手的地盤,可建樓面約二萬八千五百方呎,以成交價計,每呎樓面地價逾十一萬,與近期山頂區洋房成交呎價相若。 ‧以個案說明,古蹟改變用途是大勢所趨,不過市區重建局的做法,沒有按原定承諾保留原有一切,失去保育的原意。 事實上,市建局的做法一直為人詬病,只着重經濟效益,沒有顧及原區居民的需要,未能做到活化舊區。 ‧以聖德烈治堂為例子,指出保育爭議,多圍繞本土文化與經濟發展,當中涉及政商界的取態,包括保留原貌的意願、對保育議題的認識和認同、保留價值、改建成本和有否違例等。 全港現時有一百零八項法定古蹟,當中約四成半非政府擁有,而九百九十八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之中,更有約七成七不屬政府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