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在天主教徒總督軒尼詩影響下,政府放寬學校補助計劃中關於世俗教育的條件。 書院加入政府補助計劃,成為首家接受政府補助的天主教學校。 書院重新招收中國籍學生,當時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澳門的葡萄牙人。 包括本書院在內的所有的喇沙會學校均致力協助青少年自我發展成人,並在一個公義的世界裡如兄弟姊妹般生活。 屬於三級歷史建築的白樓位於荃灣汀九,是著名印度商人律敦治於20世紀30年代的私人住宅,後來政府購入後被改作為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
- 楊侯古廟分為主建築及左右偏殿,以青磚丶麻石及木材築砌而成。
- 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一六九九年或以前。
- 金門縣政府獲贈的首座縣定古蹟「吳心泉宅」,後人吳友鏗今天攜帶先祖在南洋發跡的「金泉發」商號牌匾,回到吳心泉宅;他說,滿意古厝修復,對於如何活化利用,尊重文化局。
- 政府將在2007年1月中至2月初進行兩場大型地區性公眾論壇、三場公開論壇,以及與有關的專業界別人士會面的聚焦小組討論,趁此提昇現時文物保護機制的公開度及汲取意見。
- 這種先進訊號燈照明技術始創於一八九○年,橫瀾燈塔是當時在亞洲水域內其中兩座最先採用這種先進設備燈塔之一。
-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伍美琴謂,跟各地城市相比,現時所列的496項歷史建築並不算多,卻提醒政府不應以樓齡作唯一標準,同時希望政府與公眾多作交流。
學校的部份學生來自香港顯赫家庭,包括早期英殖的何東、李佩材家族,及後來的羅鷹石、李兆基家族。 宿舍羣保存完好,建築物外牆塗上白色油漆,設有廡殿式瓦頂、木樓板、木樓梯、壁爐及煙囪,其中一幢宿舍建有向海的開放式長廊。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及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林雲峯指責香港測量界的保育意識不夠,對古建築的價值低估,忽略古建築隱藏的無形社會價值,如:有助刺激旅遊業增長。 雷生春由建築師W H Bourne設計,屬混入裝飾藝術元素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有明顯的水平線條和大量古典細節,建築物正立面採用弧形設計。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位於些利街,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建於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六年間,由孟買商人哈吉.
法定古蹟: 古物及古蹟條例
部分修士逃往越南,其他則被監禁於集中營,另有一位修士任志願救傷隊被日軍伏擊身亡。 校舍由一位名叫「阿耀」的職員盡力保持原狀,他亦偷運生活必需品給囚在集中營的修士。 二樓是祕書辦公室,一樓設有一般辦公室和康樂室,而地下則是圖書館。
課室則設於新興建、於1920年由港督司徒拔爵士開幕的北座教學大樓。 1926年,西座(又稱教堂座/科學大樓)落成,設有教堂、實驗室,及第二個禮堂(今舊禮堂)。 數周後,書院的錄取人數增長一倍,修士決定暫緩招收華人,同時擴充校舍。 1876年6月,高神父用一萬四千元購置了一幢位於堅道9號的華麗房子作校舍。 法定古蹟 學校一直培養出香港及海外的社會領袖,包括國家元首、諾貝爾獎得主、及奧運選手。
法定古蹟: 香港法定古蹟一覽
香港大會堂位於愛丁堡廣場,為本港第二所大會堂,在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由當時的港督柏立基爵士正式揭幕。 法定古蹟2025 大會堂是本港首個向所有市民開放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和多項重要典禮的場地(包括五位港督的就職典禮和法律年度開啓典禮),亦是培育本地表演者的搖籃,見證本港的藝術及文化發展。 此外,它亦見證政府的承諾,通過建設一個集文化活動和市政服務的樞紐,肩負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改善生活水平的責任。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以混凝土和磚建成,佈局呈狹長的長方形,沿東西向的軸線而建,正門位於東面,朝拜牆位於西面,朝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沙地阿拉伯城市麥加的克爾白(又稱卡巴天房)。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見證本港穆斯林社羣的發展,現時亦是香港穆斯林社羣重要的禮拜和聚會場所。 截至2022年6月,全香港共有132項法定古蹟,其中56項位於香港島、14項位於九龍、62項位於新界(不包括離島)、9項位於離島。
- 申請的甄選工作將由評審小組負責,成員包括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的代表。
- 白樓將活化為「國史教育中心悠悠館」,設立一所學習中心,並設展覽、導賞團、講座和工作坊等,加深大眾對環境、香港歷史及文化的認識,另外設有特色餐廳,提供印度及中國美食。
- 在活化後,宿舍羣將設立幼兒教育學校,亦為公眾提供生態、保育、休閒及文化活動,提高大眾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提議香港可參考外國的造法,設立基金來保護歷史建築,以免重建區的歷史建築面臨清拆威脅。
- 建築物的業主或非牟利機構承租人在申請的第一階段取得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的批准後,便可以招標方式甄選顧問,為其下法定古蹟或已評級歷史建築的維修工程提供顧問服務。
- 校舍由一位名叫「阿耀」的職員盡力保持原狀,他亦偷運生活必需品給囚在集中營的修士。
2006年的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2007年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令政府檢討文物保育政策。 發展局於2007年7月1日成立,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列為政策範疇。 政府於2008年11月26日確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對歷史建築物的行政評級制度,與法定古蹟宣佈制度建立關係,令歷史建築物獲得的行政評級,可作為推行各項文物保育措施的依據。 若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將接納為已列入“備用名單”的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建築,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該建築物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佈為香港法定古蹟。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亦有一套香港歷史建築的評級標準,以方便對最具價值的古蹟、建築物及文物進行保護。
法定古蹟: 法定古蹟
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佈為香港法定古蹟。 環保團體長春社主席何小芳贊成香港歷史建築名單的公佈及政府對集體回憶的重視,有助避免天星碼頭事件風波再次發生。 卻同時批評,古物諮詢委員會的三個級別評級「形同虛設」,因目前不如香港法定古蹟受法例保護。 並建議當建築物牽涉到私人業權時,當局可考慮以地積比轉移方式,將鄰近地區的一樣大小的土地給予有關發展商來交換歷史建築的擁有權。 )是指受到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的歷史建築、以及考古或古生物地點與構築物。
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主頁
相信此處昔日也是海邊,其後海岸變遷始成今日之地貌。 石刻紋飾由正方及圓形幾何紋構成,與古代青銅器上的圖案極相似。 故此或可推斷,這石刻大約是青銅時代,即約三千年前,由本區先民所刻鑿。 法定古蹟2025 為擴展空間及適應戰後教育需要,原建於1902年的德國會所大樓被拆除,於1963年改建成新座(New Building)。
法定古蹟: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歷史建築一般先由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然後再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政府於2008年11月26日確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對歷史建築物的行政評級制度,與法定古蹟宣佈制度建立關係,令歷史建築物獲得的行政評級,可作為推行各項文物保育措施的依據。 若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將接納為已列入「備用名單」的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建築,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該建築物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佈為香港法定古蹟。 法定古蹟2025 古物古蹟辦事處在1996年至2000年,對全港大部分建於1950年代以前的建築物進行調查,記錄了約8,800幢歷史建築,其後在2002年至2004年,挑選其中1,444幢建築物進行深入調查。 當時立法體現了法定古蹟須具備“極高門檻”,而受法律保護的古蹟類別只有“法定古蹟”一類,條例最終於1976年生效,古物諮詢委員會同年1月1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成立。 當時立法體現了法定古蹟須具備「極高門檻」,而受法律保護的古蹟類別只有「法定古蹟」一類,條例最終於1976年生效,古物諮詢委員會同年1月1日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成立。
法定古蹟: 香港法定古蹟香港島
橫瀾燈塔當時設有一座先進訊號燈,以石油為燃料,其旋轉的照明儀器則浮於水銀上。 這種先進訊號燈照明技術始創於一八九○年,橫瀾燈塔是當時在亞洲水域內其中兩座最先採用這種先進設備燈塔之一。 隨新界於一八九八年租借予英國後,燈塔於一九○一年一月一日交由香港政府接管及操作。 法定古蹟2025 橫瀾燈塔不單負起導航任務,也是利用為收集本港東面氣象資料的地方,所收集的資料會送往香港天文臺分析使用。
法定古蹟: 香港歷史建築
以下表列之斜體為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1444幢建築物,而過去曾被評級,但尚未最終確定的一級歷史建築。 )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 法定古蹟2025 法定古蹟2025 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法定古蹟: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發展局最近公佈,第六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活化計劃)將活化4大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包括位於大潭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員工宿舍羣、汀九的白樓、半山的景賢裏和馬灣的芳園書室的4幢歷史建築。 通過向私人擁有已評級歷史建築的業主及租用政府擁有的法定古蹟及已評級歷史建築的非牟利機構提供資助,讓他們自行進行小型維修工程,從而使這些歷史建築不致因日久失修而破損。 政府將在2007年1月中至2月初進行兩場大型地區性公眾論壇、三場公開論壇,以及與有關的專業界別人士會面的聚焦小組討論,趁此提昇現時文物保護機制的公開度及汲取意見。 何志平提出文物建築保護政策的諮詢,目的為與公眾共同研究哪些歷史建築需要保護,並就保護文物制訂具前瞻性的政策和制度。 在1920年建造的北座(舊座;Old 法定古蹟2025 Building)裡面有屬於波徐的教員室,中一,中二,中三和中五課室。
法定古蹟: 學校傳統
何志平指出該名單原本於2007年年中才正式公佈,是次公開資料是為回應市民對文物建築保護的訴求,以及特首曾蔭權要求能儘快開始新一輪的諮詢有關。 當局又透露已於2006年委任專家小組將全香港其中1440幢建築,利用新的評審準則作深入評估,並計劃於2007年年中公開,同時會成立文物信託基金以籌集資金保護歷史建築,以及對政府自行營運歷史建築進行研究。 香港法定古蹟係根據香港法例第 法定古蹟 53 章《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嘅香港歷史建築同文物。 法定古蹟2025 截至2016年5月20號,全香港共有114項法定古蹟,其中45項喺香港島、11項位喺九龍、51項喺新界(唔包括離島)、8項喺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