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詳解!(持續更新)

當中老圍是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而覲龍圍則是五圍中規模較大,保存得較完整的一個。 四面圍牆均以青磚築砌,牆上設有炮口及更樓,以供防衞。 為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圍內一般不對外開放,但仍可到圍牆外參觀及拍照。 位於龍躍頭文物徑最北面的小坑村(【小坑村】求男丁與拱門)歷史相對較新,約兩百年前由原本居住在老圍的族人遷出並回歸後建立,樓房的建築格局都是現代樣式。 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的龍躍頭,因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峯,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 位於粉嶺沙頭角道的黃帝祠前身為「軒轅祖祠」,始建於清末民初,1925年落成,後於千禧年重建。
  • 烏克蘭頓涅茨克州城市巴赫穆特,繼續是俄羅斯猛烈攻擊的目標,西方傳媒報道俄軍大部分炮火,集中在這個東部重鎮,當地烏軍已經鞏固陣地,估計雙方會爆發激烈巷戰。
  • 相傳新界粉嶺東北面的山嶺上,有龍居於其間,時而跳躍,因而得名。
  • 2019年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公祠列為法定古蹟,孝悌為仁之本,藉有形之公祠世世代代承傳下去。
  • 假日駕駛着Infiniti M37S出遊,去邊好?

「在『五圍』中,只有我們村至今還保留著舊村門。」一位婆婆自豪地介紹 。 村大門的門框以花崗巖製成,當中打了幾個圓孔,做插門栓之用。 婆婆說,以前村門會在日落時被鎖上,使居民免遭危險。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古蹟遊 | 遊走於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再回頭看看我們被糟蹋的大好河山,被無情拆毀的那些歷經滄桑的古城老屋,被蓋上成片樓房的萬頃良田,一顆心立刻被揪起,恨不得張口罵娘。 五圍六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重要文物古蹟,是形成於元末的古村落羣。 在粉嶺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村民主要是靠步行往來。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粉嶺 /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年開始入夥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麻笏圍)初建於乾隆年間,如今圍牆、更樓都已不復存在,只剩由花崗石牆及青磚建築的雙層門樓。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從崇謙堂去向麻笏圍的路旁,在鐵柵欄和雜草後隱約可見的廢棄宅屋,就是被列爲一級歷史建築的石廬(【石廬】荒草背後的棄宅)。 本討論區的宗旨是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可分享彼此的興趣及經驗。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地方設施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本地村民新建的三層樓村屋,如雨後春筍般聚集在老石牆外。 走完文物徑,回到沙頭角公路時,遠處不僅可以看到山峯,還能看見一棟棟高層豪華住宅大樓。

  • 假期的日子, 如果想到香港的郊野走走, 鹿頸 到 谷埔 實是一條不錯了路線。
  • 現代化的城市觀景及千遍一律的新市鎮建築無疑大煞風景,但數座古老祠堂及書室屹立如昔,讓遊人一瞥新界原居民的早年生活。
  •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
  • 鄰近的上璋圍是屏山文物徑上唯一的圍村,其門樓遺蹟及供奉守護神社公的神廳依舊能彰顯鄧氏深源的文化歷史脈絡。

而覲龍圍,即「新圍」,便是粉嶺龍躍頭「五圍六村」之一,亦為鄧族聚居的圍村。 1998年年奠基動工,至2005年中重建完成。 外電報道,印度呼籲中國為陷入困境經濟體的貸款承擔損失,並希望中國避免給包括贊比亞和斯里蘭卡等國家獲得紓困造成障礙。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中國是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貸款的全球最大雙邊債權人。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

如今這裏不只是公寓,更進駐了餐廳,並引入很多教育活動,適合一家大小參加。 在交通方面,粉嶺車站往來聯和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小巴,巴士路線較少,所以遊覽粉嶺各景點還是漫步的好。 穿梭粉嶺各處均設有行人天橋或隧道供橫過汽車路,故步行是方便的。 粉嶺正圍圍門及彭氏宗祠正門均是有障礙的,不過遊覽古蹟建築物多是遠觀為主,粉嶺正圍內主要是民居無甚可觀,只是看門樓、碉堡與古炮已是足夠。 彭氏宗祠平日均是重門深鎖,不予對外開放;不過宗祠最精彩的藝術作品均在外牆,所以能不能進入祠內並無意義。 洗手間方面粉嶺的設施真算不錯,粉嶺正圍後設有粉嶺圍遊樂場,遊樂場內設有供傷健人士使用的洗手間,鄰近思德書室的粉嶺圍(南)公廁亦有。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圍

文物徑最終會帶你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除了有涼爽的冷氣幫你消消暑,文物館還辦有一個關於鄧族(香港五大原居氏族之一)和屏山發展歷史的展覽,規模雖小但內容頗為詳盡。 走出文物館,站在山頭,你可以一覽周圍的羣山,天晴時還能遠眺中環的高樓大廈。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松嶺鄧公祠

在南宋末年,宋室皇姬逃亡至錦田,嫁與鄧氏族人鄧惟汲,他們的長子在元朝末年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了「五圍六村」,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龍躍頭文物徑的14個古蹟裏,包括了其中兩條村:小坑村和永寧村;五圍:新圍、永寧圍、東閣圍、老圍、麻笏圍;及五個古蹟: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石廬、崇謙堂,善述書室、擋煞碑石和社壇。 而那些圍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節日習俗,展現著豐沛的本土生活文化。 屏山文物徑位於元朗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璋圍之間,文物徑內有多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如祠堂、廟宇、書室及古塔等,古色古香,置身其中仿如穿越回古代,很好拍照。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永寧村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說,北約組織每日都向俄羅斯表現出敵意,參與俄烏衝突的事實亦愈來愈清晰。 香港人一向鍾意去日本旅行,自日本喺上年10月放寬入境限制後,唔少港人都急急腳「返鄉下」。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繼續向前右轉穿過水渠,上斜穿過港鐵路軌下面的小隧道,過橋往河的另一邊轉右直行便到梧桐河。 河畔沿路可以看到上水屠房等,大家可以放慢速度感受河畔景色。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2016年1月起,一般市民可以繞過山路步行前往。 葉定仕故居約建於1907年,由泰國華僑葉定仕出資興建。 葉定仕曾協助孫中山革命,因此葉氏建屋時仿照孫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 現時大屋日久失修,屋外雜草叢生,露臺走廊木板破爛不堪,連外牆也需要木條固定支撐,以免倒塌。 葉定仕故居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法定古蹟。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列表

松嶺鄧公祠是龍躍頭鄧氏的祠堂,於16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於1997年被列法定古蹟。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松嶺鄧公祠採用三進式建築,建築物的祖龕、斗栱、橫樑、簷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及壁畫,各種圖案都寓意吉祥,反映出工匠的精湛技藝。 在文物徑的起點會看到三級歷史建築之一的祟謙堂,是文物徑中難得一見的西式教會建築。 1903年,巴色會(基督教崇真會前身)的退休牧師凌啟蓮在粉嶺傳播福音,並創立崇謙堂。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生活訊息

覲龍圍特別之處在於,門樓共為兩座緊貼的磚石建築。 圍門門樓內設有「護圍福德」神位,裝有連環鐵門。 後座門樓內更建有擋中,與其他圍村不同,無法於圍外直觀圍村內部,估計與風水有關。 由小坑村向沙頭角公路方向走,經過梧桐河,便來到了覲龍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十四世紀的時候,龍躍頭鄧族移居至粉嶺現址,在此建村定居。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旅遊

位於粉嶺的龍躍頭文物徑,是新界兩條文物徑之一,多年來一直保存着古圍村風貌及不少古色古香的傳統中式建築。 來這裏走一趟,不僅可遠離煩囂,又可瞭解更多昔日圍村的歷史,呼吸淳樸的「鄉」氣。 村之外,還有因基督教的傳教而形成的別有風情的客家基督教村落崇謙堂村。 身為基督教崇真會堂口的崇謙堂(【崇謙堂】龍躍頭文物徑上的基督教堂),是保留了眾多中式傳統圍村及祠廟建築的龍躍頭文物徑上的一抹異彩。 舊堂雖已廢棄,但鮮明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價值還是獲得三級歷史建築的認可。

值得一去的景點有莊士敦道上的法定古蹟和昌大押,這棟建築物建於19世紀末,古典的外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和昌大押如今已經活化成酒吧及餐廳 The Pawn,是個夜夜笙歌的好去處。 味峯侯公祠這個兩進式設計的祠堂,建於清朝乾隆53年間,數數手指已有232年歷數。 當時由舉人侯倬雲,為了紀念別號侯味峯的國學生侯聚裴而興建,現時主要用作祭祀祖先的家祠,更被列為一級古蹟。 二次世界大戰時,港府興建了這些爐竈,準備供市民在戰亂期間煮食。

醮期有「施化子」活動,以往在祠堂門前派白米和利是,但自2004年起已改為捐贈老人院或慈善機構。 至此已走畢文物徑的南段,越過沙頭角公路,便進入北段。 相比之下,北段景點較少,由於善述書室不對外開放,只能往又名新圍的覲龍圍遊覽。 覲龍圍建於一七四四年,年代較短,加上圍門前已變成停車場,略嫌現代感過強,幸好圍牆四角建有更樓,仍能保持著昔日守護的氣氛。 祠堂大門上的門神,威武懾人,和門前閒話家常的村民,相映成趣。

龍躍頭,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位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龍躍頭保留不少傳統建築,同時,也流傳了不少風水傳說和歷史故事,其中古蹟之一的「軒轅祖祠」,是華南地區唯一緬懷華南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的祠堂(現正名為【黃帝祠】)。 粉嶺位於中國香港新界東北部,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長約2.6公里,串連了多所文物建築,市民只需花半天時間,便可領略粉嶺龍躍頭一帶傳統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 中西區文物徑有三條路線:中區線、上環線和西區及山頂線,是最長的一條文物徑,貫穿多個珍貴的歷史景點及重要文物地標。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至於上環線,你可以到中環街市欣賞其德國包浩斯建築特色;在西區及山頂線,古色古香的文武廟是荷李活道引以為傲的地標;而佔領角是1841年英軍登陸香港的地方,開啟殖民歷史,但現已變成休憩公園。 至於山頂線部分,有前身為人力車停放處的山頂餐廳,及英殖時代港督避暑小屋遺址。 位於新界東,鄰近粉嶺的文物徑全長2.6公里,1999年正式開放。 據說,有龍跳躍跨過文物徑附近的山嶺,因而得到這氣吞天下的名字。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於800多年前從江西南遷,落戶於龍躍頭,如今這裏依然是鄧氏據點。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路線數目

繼續和大家走訪屏山文物徑,參觀過達德公所以及聚星樓之後,沿文物徑前行想必就會走到一座巨型圍門之前,儘管是位於文物徑之上,但卻不對外開放。 石廬旁邊就是位於龍山之嘴的建築:崇謙堂,這座建築是由巴色會佈道所於1926年創建,後來教徒增多,教堂又在1951年進行了擴建,成了現在的規模。 由於教堂的教友多鄰近居住,這裡逐漸聚集起了很多信教的村民,形成了現在這個頗具規模的村莊。 這座村頭的小教堂,又給古樸的龍躍頭增添了一抹宗教文化色彩。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地方

可預留一天到 太魯閣國家公園、 清水斷崖 2. 假期的日子, 如果想到香港的郊野走走, 鹿頸 到 谷埔 實是一條不錯了路線。 路徑平但易走, 空氣好, 沒有什麼污染, 有草地, 海邊的風景, 路程不算太長, 來回只有6-7公里, 中途亦有補給, 小巴班次也多。

墟市佔地61萬平方米,中央是一座白色三合土建築的「聯和市場」,是墟市的核心部份,設有六十個檔位,檔位有肉枱、魚檔、菜檔及雞鴨檔等。 圍繞市場四周是兩層建築,設有九十間舖位,主要為售賣洋貨及雜貨的店舖、米舖、茶樓、影樓、理髮廳及旅店等,其後更有跳舞學院及電影院開設。 除日常墟市活動外,更有在凌晨時分出現「天光墟」,是農民出售新鮮收割蔬菜的臨市市集。 1952年在聯和墟旁建有聯和新村公開發售,因外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為「白屋仔」。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古時相傳附近的山嶺有龍居於其間,時而跳躍,因而得名。

可是戰事爆發不久,香港便失守,所以這些爐竈從來未被使用,至今仍保留原有面貌。 2008年,海關曾破獲一個龐大走私集團,集團在香港邊境蓮麻坑圍一帶的沙井及排水渠走私,以避開邊境圍網。 蓮麻坑鉛礦山上有一個荒廢礦洞,礦場下段通道為蝙蝠提供了不受幹擾的歇息地,成為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有大量長翼蝠、南長翼蝠等蝙蝠品種居住。

粉嶺內其實隱藏有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物,鄉土掌故亦多,加上交通方便,又可以順道到聯和墟喫喝購物,是很寫意的旅遊景點。 新街市於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同年9月26日聯和墟停止運作,於居民努力爭取下,得以保存但一直維持空置,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龍躍頭鄧族原籍江西吉水,與宋朝(960 – 1279年)皇室淵源頗深。 南宋(1127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 – 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的中式傳統建築,印證新界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香港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在1999年設立了龍躍頭文物徑,以保護這些村莊的歷史風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廈村市是廈村鄧族於清初開設的墟市,逢一、四、七是墟期,元朗附近以至屯門的鄉村村民均到這裡趁墟,成為商品的集散地,是新界西部的貿易中心。 廈村原為濱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龍、香港,遠航南頭、廣州、佛山等地。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牀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廈村市的地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在石廬旁邊的是名為「樂園」的地方,相信以前應是一所花園,可惜現在已野樹蔓延,雜草叢生,令人卻步。 參觀完麻笏圍後,便沿龍躍頭文物徑,向天後宮方向行走,5分鐘內便會到達天后宮。 天后宮於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供奉天后及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右殿放置的兩口古鐘,分別是投契天后,以及保佑居民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在香港眾多法定古蹟中,有41個水務設施,而當中大部分位於大潭,組成大潭水務文物徑。 文物徑於2009年成立,全長五公里,沿經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抽水站、水壩、上水道等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