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櫟12大分析2025!(持續更新)

小西氏石櫟是殼鬥科石櫟屬的成員之一,因其葉面油亮,因此又被稱之為“油葉柯、油葉石櫟”,又因其葉形較小,在地居民常稱之為“幼葉肚仔”;最早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小西成章於1906年採集,之後由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早田文藏正式命名為新種,其種小名konishii即是為了紀念首位採集者小西成章。 小西氏石櫟主要分佈在臺灣中南部海拔400~700公尺的闊葉林中,算是十分常見易親近的殼鬥科植物。 簡要形態:常綠小喬木,常自基部即分枝成多主幹。

  • 果實含油量達65-70%,所榨取的油分可供製作油漆、肥皂、蠟燭等工業的原料,油分還可用作生物燃料供汽車直接使用。
  • 殼鬥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一半,鱗片三角形,覆瓦狀排列,有絨毛;堅果多扁球形,頂端有小尖突。
  • 3.其木材可供建築、車船及製作農具、工具柄之用。

2.三鬥柯對氣候及土壤之適應力強,故為本省常綠闊葉林中常見之成員。 3.其木材可供建築、車船及製作農具、工具柄之用。 牠最喜歡喫的食物與街上那種香氣中帶有甜味的糖炒栗子(板栗),都是殼鬥科植物的種子。 殼鬥科和樟科植物是臺灣天然闊葉林的重要成員,並且很早就被人們利用了。 石櫟 常綠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徑 60~100 公分,樹皮深灰褐色,縱向溝裂或縫裂,偶而呈龜裂狀;小枝粗壯而伸長,常為 5 稜形,綠色或綠褐色,皮孔不顯著。 因石慄樹生長迅速,樹幹挺直,樹冠寬廣濃密有良好遮蔭效果,對市區的適應能力強,多作為市區的觀賞樹或行道樹。

石櫟: 石櫟屬

2.單葉互生,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5~30公分,寬4~6公分,葉基鈍,葉端漸尖銳,革質,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灰白色,側脈13~15對,葉柄1.2~1.5公分。 全世界有9屬約600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之溫帶、亞熱帶、熱帶,臺灣產7屬51種(慄屬、栲屬、椆屬、水青岡屬、楒屬、櫟屬、柯屬)。 自低海拔至中海拔均可見到殼鬥科植物的蹤影,植物園中則栽植有青剛櫟、栓皮櫟等十餘種。 有人稱讚慄樹是「一年種,多年收;一代種,多代享。」慄樹會受到這樣的愛戴,是因為栗子除了澱粉之外,還有蛋白質、脂肪、單寧、醣類和維他命B2等成分,具有滋補益氣、治脾補肝、厚實腸胃的功能。 石櫟 通常栲屬中單寧含量少的果實可以直接食用;水青剛屬脂肪較多可供搾油,而其他各屬由於單寧較多,只可當飼料。 栓皮櫟的樹皮是做軟木的原料,而某些櫟樹樹葉可以飼養柞蠶。

),又名菸鬥石櫟,為殼鬥科石櫟屬下的一個種。 後大埔石櫟分佈於臺灣中、南部海拔400米至1000米的山區中,其木頭材質呈淡黃白色,可以用作農具;果實直徑4.5至5公分,可以食用。 石櫟2025 每年這個時節,臺灣中低海拔的闊葉森林裡,以樟科和殼鬥科植物為主要的組成份子的森林中已經出現黃白色的成串殼鬥科植物小花(圖1),有些則是在枝頭上隱藏著發育中的為小果實。

石櫟: 石櫟

杯狀殼鬥外有三角形凸尖的鱗片,呈覆瓦狀排列。 堅果卵形,初覆有細毛,漸漸消失而變得平滑。 產於北部烏來、龜山海拔300~700公尺的地區,中部及恆春半島亦有分佈。 石櫟2025 其木材可製農具、器具、枕木及柱桿等。 青剛櫟又稱鐵椆、白校欑,是臺灣常見的常綠喬木。

  • 小苗栽植存活率很高,第8年結出少量果實,今年第10年果量大爆發,為了日後採果方便,日前打算執行疏枝矮化,先採下數百顆;後大埔石櫟果實可喫、也可作小型工藝或裝飾品,既可愛又討喜。
  • 營養土採用黃心土50%+腐殖土30%+火燒土20%配置,營養袋裝好土後用竹籤在中間插一個深約2cm的小孔,用於芽苗移植。
  • 雄穗狀花序多排成圓錐花序或單穗腋生,長達15釐米;雌花序常着生少數雄花,雌花每3朵、很少5朵~簇,花柱1~1.5毫米。
  • 常綠喬木,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徑 60~100 公分,樹皮深灰褐色,縱向溝裂或縫裂,偶而呈龜裂狀;小枝粗壯而伸長,常為 5 稜形,綠色或綠褐色,皮孔不顯著。
  • 上層沙厚5~6cm,保持水分適中,以手握沙鬆開後不散為合適濕度。
  • 殼鬥盤形或淺碟形,包被堅果不及一半,略帶有毛茸或光滑無毛;堅果壓縮狀球形或橢圓形,先端常有小突尖,基部圓鈍而截斷狀。
  • 2.堅果幾乎全被鱗片狀的殼鬥包覆,種仁可食,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也可供為中海拔地區綠美化的優良樹種。

殼鬥鑿形,長 0.7~0.9 公分,徑 1.5~1.7 公分,苞鱗呈環狀排列,外面及內面均有短柔毛;堅果橢圓形,長 1.5~2.5 公分,徑 石櫟2025 1.2~1.8 公分,先端圓而有小尖突,基部圓而後呈截斷狀。 石櫟2025 單葉闊倒卵形,有圓弧形波浪葉緣,側脈9~15對,嫩葉兩面具柔毛,老葉平滑,頭鈍基略心形,無柄,螺旋狀互生。 天然生育地在臺灣僅在臺中一帶曾發現,且呈極零星分佈。

石櫟: 杉林溪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3.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花被片6裂,雄蕊12枚,雌花2~4朵聚生,花柱2~3枚,殼鬥長及寬均約3公分,外包之苞片三角形不癒合,有明顯龍骨突起及灰褐色毛。 高可達 10 餘公尺,徑 40~70 公分,樹幹大多數通直,樹皮青灰色至灰褐色,縱向細縫裂,皮孔土黃色,散生或縱向排裂。 由於果核堅硬如石,想享受美味還需動用鐵鎚。 蔡鴻銘笑稱,牠們會將它撿拾擺在馬路,利用過往車輛輪胎幫牠壓碎。 小苗栽植存活率很高,第8年結出少量果實,今年第10年果量大爆發,為了日後採果方便,日前打算執行疏枝矮化,先採下數百顆;後大埔石櫟果實可喫、也可作小型工藝或裝飾品,既可愛又討喜。 3.花序頂生,有金黃色毛,雄花為密生的葇荑花序,花被片6裂,雄蕊9~12枚,雌花2~4朵聚生,花柱2~3枚。

石櫟: 臺灣原生樹木推廣及媒合平臺

一般人所說的堅果涵蓋全部具有堅硬外殼,內有可食用油性果仁的果實。 但植物學上所說的堅果是果實的一種,屬於乾果,果皮堅硬且成熟時不開裂,果實內大多隻有一枚種子,且種皮與果皮分離。 “殼鬥科”這名字或許對民眾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這類植物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殼鬥科的木材可用於製作傢俱與地板、鋤頭的木柄、儲存酒類的橡木桶,香甜可口的糖炒栗子也是殼鬥科板栗屬植物的果實;《冰原歷險記》中松鼠追逐的堅果、《龍貓》送給小妹妹的種子,這些都是殼鬥科植物。

石櫟: 植物

葉小具光澤,長菱形,尾漸尖,上半部具鈍鋸齒緣。 殼鬥為淺碟狀,堅果扁平,是全臺殼鬥科樹種中果實最大(直徑2~5cm)而亮麗的一種,因堅硬光滑如石,故名「石櫟」,敲開果實可取出種子,是女孩子喜歡用來編成項練的材料。 石櫟 殼鬥科植物在臺灣共原產4個屬,約40餘種,分別為苦櫧屬、石櫟屬、水青岡屬、櫟屬,這些殼鬥科與樟科植物是臺灣中低海拔常見闊葉樹林的主要樹種, 此種「樟櫟羣叢」林相雖然是臺灣淺山地帶十分普遍的優勢森林,但在全世界森林中此類常綠闊葉林所佔的面積甚小,是我們身邊常見但卻是珍貴的森林資源。 殼鬥是殼鬥科植物的特殊構造,由開花時期的總苞發育而來,成熟後會木質化,形成託載堅果的杯狀物或是包覆堅果的保護殼,比如青剛櫟的殼鬥則呈同心環狀託載堅果的底部,而糖炒栗子的殼鬥則像是海膽狀的硬刺包被整個堅果。 常綠小至中喬木,樹型似圓柱體,多細分枝,小枝具毛。

石櫟: 石櫟撫育管理

殼鬥是本科植物的最大特徵,不同的殼鬥型式是各屬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常綠大喬木,高 20 公尺以上,小枝具 5 稜;幹皮縱向溝裂。 葉革質,長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形,先端銳尖,近前端常鋸齒緣,稀全緣,基部楔形鈍或銳形,短尾狀,長 12~30 公分,全緣或上半部粗齒緣;葉柄長 2~5 公分。

石櫟: 分佈

果實含油量達65-70%,所榨取的油分可供製作油漆、肥皂、蠟燭等工業的原料,油分還可用作生物燃料供汽車直接使用。 油分還被利用作木材防腐、肥皂、燈油燃料及蠟染工藝。 石櫟 石櫟屬是常綠喬木,葉互生,全緣或具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