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症狀則包括有活動量與興趣顯著減少、胃口與食量明顯變化、睡眠異常、疲累沒有活力、思考能力與專注力下降、產生負面的人生觀、甚至想到死亡等。 醫生可能會進行幾次血液檢查,以排除可能導致或模仿抑鬱症狀的任何健康狀況(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甲狀腺疾病,藥物使用等),然後將你轉介給心理健康治療提供者進行全面評估。 兒童和青少年同樣有機會患上抑鬱症,但表徵可能有些不同。 兒童憂鬱症2025 兒童患者可能突然會變得過分纏著家長、情緒容易激動、或不願意上學等。 而青少年患者除了情緒容易激動外,可能思想亦會變得過分負面,而且明顯減少了喜愛的活動和朋輩的聯系。 人會患上抑鬱症的原因,一般來說,往往是環境壓力加上遺傳因素及成長環境結合導致。
-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情緒、精力、思考與行為會呈現兩極性的起伏變化,也就是高亢期與憂鬱期的變化;在躁期,患者持續性地情緒高昂或激躁、伴隨精力旺盛;而在鬱期,患者則持續性地情緒悲傷或易怒、伴隨疲倦無力。
- 但如果每一種症狀都出現,且持續三個星期以上,影響青少年成長以及與他人的互動,這時就必須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或學校輔導老師的協助。
- 然而,研究已經證實了兒少憂鬱症的存在,而且日本所進行的一項調查更顯示,有7.8%的小學生和22.8%的國中生有憂鬱症的傾向。
- 嚐試找出可能造成的因素如近期壓力、過去的人格特質、身體疾病、家族精神疾病、家庭問題、藥物濫用史……等。
- 除此之外,國、高中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好,容易模仿大人。
- 建議多帶寶寶接觸不同環境(如逛公園、到餐廳喫飯)累積經驗,這樣寶寶會更容易理解爸媽的指令與規則,心情也會變得更開朗。
- 之後的睡眠狀態既淺又不安寧(熟睡障礙),常常在凌晨醒來(清晨過早醒來)。
施佳佐特別提出6招相處模式,供周邊有憂鬱症患者的民眾做參考。 小玲看到醫師時,已經休息兩週沒有上學了,母親形容她在家的生活,除了胃口不好,經常抱怨無聊心煩,作息不定外,實在看不出她到底怎麼了。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否認憂傷、喜悅、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泄。 2.有些孩子由於家長期望過高,對孩子管教過嚴,超過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使孩子無法承受,從而情緒不佳。 3.有些孩子由於生活十分單調,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思想閉塞,情緒壓抑,否認憂傷、喜悅、痛苦或歡樂,都無法充分發泄。
兒童憂鬱症: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介紹
多數孩子有情緒問題,和成長環境有密切聯繫,如家長給孩子很大的學習壓力,過於追求成績,沒有給予一定的鼓勵,反而言語貶低孩子,而忽略了關注孩子的情緒,或者家庭條件不和睦,經常吵鬧,影響孩子心智健康,也和父母分離,缺失親人關愛有關系。 從嬰兒時期到兒童階段,這種不良的兒童情緒問題最為多見。 多留意、觀察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並幫助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建立孩子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師長們一同幫助孩子遠離可能的「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2025 通常醫師結合使用藥物和認知行為療法,或孩子可能需服用一些情緒穩定劑。 此外,還要讓孩子有充足睡眠,這也有助於控制疾病。
尤其現在父母常因工作和家事繁忙更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有時候發出求救訊號時,會被單純認定為「叛逆期」、「搞憂鬱」、「抗壓性不足」,不但心情沒有被排解,反而還遭受批評與責備。 青春期的孩子由於性荷爾蒙開始大量分泌,生理和心理的狀態都有重大的改變,開始積極尋求自我認同及塑造價值觀,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心情浮動,很容易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學業成績大部分會比較差,但也有特殊情況,有些小孩會因為低自信的關係,做出取悅別人的代償行為而更認真學業,所以學業成績不一定會很差。 兒童憂鬱症 可能會有低自信心、罪惡感、易怒、極度分離焦慮、拒絕上學,也常見以身體不適來表達情緒不開心,比如:頭痛、肚子痛。
兒童憂鬱症: 兒童抑鬱症
當焦慮出現時,常伴隨一些生理的病徵,包括心悸、心跳加快、暈眩、呼吸困難、出汗增多、身體顫抖、胃部不適、或腹瀉等。 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因為某些事、人物、或場合的不確定而感到焦慮,例如面對考試或上臺表演,這些焦慮常是短暫性的,是對特定情況下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並非是一種精神病。 但如果兒童焦慮的程度較嚴重,而且持續一段時期以致影響日常生活、社交及學習,他/她便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抑鬱症受到一定的遺傳因素影響,但遺傳的模式只是會提高了患者的下一代患有抑鬱可能性的機會,而並不是保證患者的下一代一定會被遺傳有這種病。 另外,環境因素,例如家庭關係問題、缺乏社交支持網絡、生活上遇上一些較大的壓力或轉變,無法適應,一些慣性的負面思想等,亦可能引致抑鬱症。
- 嬰兒憂鬱症不容小覷,如果遲遲不處理,孩子未來上學容易跟不上進度,也可能因為不擅社交而遭到同儕排擠、欺負。
- 有這病兆容易被忽略,其實包括注意力難集中、煩躁易怒、肌肉緊繃、吞嚥困難、頻尿、睡眠障礙等情形,其實都可能是焦慮症特徵喔!
- 過動注意力缺損症候羣的比率大約在5-8%,過去關於全球亞斯伯格症盛行率調查是千分之零點五,但澳洲最新研究的數字飆高到將近1/60。
- 陳質採提醒師長,幫助孩子首先要覺察這樣的現象,避免惡性循環,如功課不好的學生問問題時,很容易被回應:「這題好簡單,你怎麼不會呢?」,這樣的對話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反而讓他陷入自卑的情緒。
- 寶寶在子宮內接收媽咪不正常的內分泌,出生後的內分泌就會偏向憂鬱、敏感特質,容易引發明顯的憂鬱症狀。
在世界上,人們對小孩的普遍印象就是活潑好動、天真無邪,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少人能想像得到孩子沒精神又消沉的模樣。 兒童憂鬱症 孩童多半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但如果患躁鬱症的孩子想出玩具的複雜故事情節,請保持警惕,他們可能會激動地執行這些富有想像力的場景。 兒童憂鬱症2025 面對家中有人罹患憂鬱症,該如何與之相處,纔不會全家人都陷入不知所措的狀況?
兒童憂鬱症: 精神上的症狀
兒童憂鬱症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有效溝通,將可大大降低出現情緒障礙的機會,並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恢復正常。 如果等到出了狀況才急著找孩子,一不小心就容易從「溝通」變成「審問」,也就無法成為良性的雙向溝通。 建議和孩子慢慢建立起談心的習慣,讓孩子在感到壓力時較容易將內心的想法坦然表達,父母親纔有機會提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協助。 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妥當的治療,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回復正常的生活。 醫學研究已證明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二者共同使用。 「心理治療」中尤以「認知行為治療」最為有效,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建立正面思維,減低精神壓力,舒緩抑鬱情緒。
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三種典型的症狀
另一方面,分離焦慮、投訴身體不適或行為問題,則較常見於兒童。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自殺行為和患上抑鬱症有關係,但並不表示所有企圖自殺者都患上了抑鬱症。 企圖自殺,其實是一個由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互相作用引致的現象;抑鬱症只是其中一個可能因素。
兒童憂鬱症: 孩子吵著買鯊魚娃娃
有這病兆容易被忽略,其實包括注意力難集中、煩躁易怒、肌肉緊繃、吞嚥困難、頻尿、睡眠障礙等情形,其實都可能是焦慮症特徵喔! 過動、注意力缺損、亞斯伯格、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有時很輕微,但長期下來會構成很大困擾,而且當焦慮症拖到了青春期,往往就醫更困難,治療也越費力,尤其是男性。 很多人都覺得小朋友活潑開朗,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有情緒問題。 兒童憂鬱症2025 但事實上,有些小朋友和青少年常常會覺得焦慮不安,又或者鬱鬱寡歡,只是他們未必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以致未能對症下藥。
兒童憂鬱症: 青少年抑鬱症案例
對成年人來說,「憂鬱症」已經不是新鮮話題,身邊難免會有親友正面臨這類困擾。 國小孩子因為還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心裡感受,只能透過哭鬧、發脾氣或身體某部位不舒服來反映感覺。 兒童憂鬱症2025 而往往因為查不出生理的問題,讓大人誤會是孩子在鬧脾氣,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
我跟媽媽講過,她説我不該東想西想,應該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如果我説出來,會讓爸爸媽媽更擔心,或者批評指責我……而心理醫生表示,求助時遇到困難,抑鬱傾向的孩子就更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 必須強調,抗憂鬱藥物,儘管效果良好,但是服藥後,一般要在兩週後出現明顯的療效,約一個月才能控制症狀。 因此,在服藥的最初階段,仍須家長對患兒進行嚴密監護。 此外,凡有自殺傾向的兒童,必須請兒童心理醫生作較長期的心理治療。 這一類兒童的憂鬱症狀常常相當隱匿,多表現為其他方面的問題,如不聽話、多動、執拗、反抗、攻擊、不守紀律、學習困難、衝動搗亂或其他不良行為。
兒童憂鬱症: 壓力大喫什麼?營養師推薦9大抗壓食物 幫你舒壓、緩和焦慮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想跟大家分享,大眾往往不重視兒童焦慮症,但小孩的焦慮症治療卻拖不得,拖得越久可能越難治療,過往被視為叛逆期的青少年心理轉變,其實可能是青春期的憂鬱。 「兒童憂鬱症」並不像大人一樣會呈現憂慮、失眠等明顯症狀,但最明顯的特徵是「活動力突然遲鈍」,例如,有一天突然坐著發呆,不再看漫畫和電視,有時會突然哭起來。 「兒童憂鬱症」並非孩子個人的缺點或任何個性上的弱點,而是一種腦部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影響著兒童的感受、思考與行為。 抑鬱症成因複雜,包括遺傳、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不同心理學學派對於抑鬱症成因各有不同的解說。
兒童憂鬱症: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可能罹患「兒童憂鬱症」
父母離異,媽媽總在女兒面前罵父親拋棄娘倆,虹虹一方面渴望父親回來,另一方面很自責,因為她認為“如果我夠乖夠好,爸爸就不會不要我們”。 很多人覺得小孩怕生、害羞、愛哭很正常,但這些可能是兒童焦慮症特徵喔! 小孩心理適應能力遠不如大人,對大人只會帶來一點不舒服的情境,對小孩來說卻可能是極大的焦慮。 要知道健康的體魄對小孩的成長非常重要,包括精神健康。
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需由醫師專業評估,師長也可敏銳觀察
葉雅馨補充,日常可透過建立良好行為模式,來積極預防兒童憂鬱症,包含多讓小朋友們瞭解憂鬱症相關資訊,使他們能同理周圍有相關困擾的同學、朋友,能避免上述狀況。 對於本身有憂鬱傾向的兒童,則建議幫助他們建立打招呼、分享等社交技巧,另外也可培養紓壓習慣(如運動等),或教他們試著覺察身心理狀況,並勇敢告訴師長,別讓情緒悶在心中。 大部分有憂鬱症與輕鬱症的兒童症狀在治療後可以明顯改善,但是完全的痊癒則需要數月甚至數年,並且可能再次發作,所以常需服用至少半年藥物。 兒童憂鬱症 預後會與原先症狀的嚴重度與是否出現對立反抗行為有關,合併行為偏差兒童日後出現犯罪行為的機會會比單純憂鬱症的小孩高。
兒童憂鬱症: 情緒病求助 教你面對疫情與困境 如何舒緩情緒
12歲之前小朋友的治療方案,一般較少使用藥物治療,除非是非常嚴重的個案。 兒童憂鬱症 根據研究顯示,由於效益風險比例 不高,因此小朋友的情緒行為問題一般都會用心理治療的方法處理,例如遊戲治療。 而玩具就正是他們的詞語,玩的過程就是他們的句子。
兒童憂鬱症: 健康 熱門新聞
瑪麗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譽臨牀副教授。 兒童憂鬱症2025 將於此欄目分享她的專業知識,透過不同個案加深大家對兒童精神健康的瞭解。 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他不能專注看報、閱讀,又記不起心理學家給他的輔導。 他覺得自己好像另一個人,情緒極度低落卻不知如何表達自己,他覺得生活沒有價值,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累,令家人擔心及不安。
這些研究報告說明瞭,不只成人會被小鬱亂入,孩童若長期累積哭鬧、退縮、壓迫、壓力等種種情緒,也可能導致憂鬱症或情感性精神病。 由於抑鬱症部分徵狀與小孩普遍表現相似,很多家長常誤以為是孩童常見的「扭計」鬧情緒,其實是因為小孩表達能力有限,未必能清楚說出內心感受。 所以,若辨別小孩是否患上抑鬱症,除了從日常生活多加註意外,也應留意其學習情況,因為抑鬱症的病徵及影響很多時會延伸並呈現於學習中,如學習散漫、成績退步、與同學吵架等等。
此時應該先花時間耐心地傾聽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嘗試以孩子的觀點去體會他的委屈和傷心,再用溫暖的關懷,幫他把情緒平復。 根據美國臨牀學界的相關調查顯示,一至六歲學齡前的兒童,憂鬱症發生率約佔百分之一,學齡兒童約百分之二,到青少年期就更為嚴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青少年期發生的憂鬱症,經常會因為家長很晚才發現,而延誤了治療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