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作《漢書食貨志》,引《詩》正作「興雲」,尤可證也。 經學歷史 自《正義》、《定本》頒之國胄,用以取士,天下奉為圭臬。 唐至宋初數百年,士子皆謹守官書,莫敢異議矣。 經學初興,藏書始出,且有或為《雅》、或為《頌》,不能盡一經者。
- 兩漢之經學,“從其文字言,則有古今之殊;從其地域言,則有齊魯之異;從其受授言,則有師法家法之分;從其流佈言,則有官學私學之別 ”。
- 要把聖經當作上帝的話語來讀,必須心口合一,小心謹慎,迫切的希望與上帝交談。
- 其餘間見諸家叢書,抱闕守殘,得窺崖略,有功後學者,此其一。
- 學求心得,勿爭門戶;若分門戶,必起詬爭。
- 一兩年的課程固然只可算是這門大學問的門口,但筆者感到除了增加了對於經學發展的認識外,更覺得古代學者的種種經歷是我們的一面鏡。
- 孫星衍輯馬、鄭《尚書註》,李貽德述《左傳賈》、《服註》,陳壽祺、喬樅父子考《今文尚書》、《三家詩》。
- 伏《傳》、《史記》皆言文王稱王,以戡黎為文王事,非武王事。
安徽省嘉山縣人,1931年生,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畢業,文學博士。 歷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教授、香港珠海大學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 本書詳述自秦季漢初,至東漢末年建安時期,四百二十二年經學的歷史,舉凡朝廷經學方略、郡國經學教育、歷朝經學大家之學說、經學家授徒講論撰著、今古文學派之爭……等,可說是全面涵蓋,由微至顯,顯甚而衰。 皆論述其事之始末,辨析其隆替之軌跡。 月〈序言〉,次〈凡例〉十例,次正文十篇,首〈經學開闢時代〉、二〈經學流傳時代〉、三〈經學昌明時代〉、四〈經學極盛時代〉、五〈經學中衰時代〉、六〈經學分立時代〉、七〈經學統一時代〉、八〈經學變古時代〉、九〈經學積衰時代〉、十〈經學復盛時代〉。
經學歷史: 經學的發展
《漢書楚元王交傳》「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之門人。」《魯詩》出於申公,則《魯詩》亦荀子所傳。 《韓詩》今存《外傳》,引《荀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則《韓詩》亦與《荀子》合。 《序錄》「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衛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卿傳同郡荀卿。」則《左氏春秋》,荀子所傳。 《儒林傳》雲:「瑕丘江公受《榖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申公為荀卿再傳弟子,則《榖梁春秋》亦荀子所傳。
- 增注經學歷史 《增注經學歷史》是民國63年初由藝文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皮錫瑞。
-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
- ”這樣,王弼就闡述了一套既不違反孔子原意而又進行了創造性發揮的玄學思想。
- 人類對宇宙和人生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都是在現代分科體制下實現的。
- 1961年新的大學圖書館落成,馮平山圖書館的中文藏書遷往該處,原有建築物改作展覽中國藝術文物之用,易名「馮平山博物館」,1964年1月31日向公眾開放。
若能舉太平之義、大同之象而實行之,不益見玄聖綴學立制真神明之式哉? 此顧炎武所云「光武、明、章果有變齊至魯之功,而惜其未純乎道」也。 在中世紀,釋經學主要集中在聖經不同意義的教條的發展中。 中世紀時期的釋經學解釋了理論的精確度,持續到現時我們這個時代。 這個理論涵蓋了聖經的文字與歷史、寓意、末世論及倫理的意義。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書籍優點
《增注經學歷史》是民國63年初由藝文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皮錫瑞。 但物極必反,重視微言大義的今文經學終於走向了繁瑣零碎。 在此僅舉一例:秦近君解尚書,“堯典”二字竟然“至十萬餘言”。
香港大學在1912年開學,初期只有醫學院和工學院,翌年增設文學院,開辦中文課程。 當時中文僅作為一年級的選修科目,由賴際熙和區大典兩位前清太史擔任專席講師,仿照廣東廣雅書院學制,教授史學和經學,另設「正音班」(Mandarin Class)給不諳粵語的學生學習。 重拾近代基督教經典中,深藏的信仰精髓。 初,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沼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圖書目錄
聖經中的神跡以及超自然的記載,他們就視之為民間傳說、神話、或詩歌的描述。 他們相信我們研究聖經的方法應該受“現代的看法”之管制。 他們所謂的“現代的看法”包括許多內容,如:高等教育機構所使用的學朮標準、科學的看法和科學方法的可靠性等。 經學歷史 聖經中的記錄若不合乎以上的標準,就應當被棄絕。
經學歷史: 重建「經學傳統」還有必要嗎?丨小哲
肅善賈、馬而不好鄭,殆以賈、馬專主古文,而鄭又附益以今文乎? 肅父朗師楊賜,楊氏世傳歐陽《尚書》;洪亮吉《傳經表》以王肅為伏生十七傳弟子,是肅嘗習今文;而又治賈、馬古文學。 故其駮鄭,或以今文說駮鄭之古文,或以古文說駮鄭之今文。 不知漢學重在顓門,鄭君雜糅今古,近人議其敗壞家法,肅欲攻鄭,正宜分別家法,各還其舊,而辨鄭之非,則漢學復明,鄭學自廢矣。
經學歷史: 放牛喫草 家庭教育要負責 蔡筱穎 2005.11.09 中國時報
《經學歷史》一書,不能算是純粹意義上的章節體,因為其中沒有 “章節”名稱,但皮氏所列標題一目瞭然,概括大要,實具有章節的意義。 章節體體例源於西方,近代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學術也走上了近代化的歷程。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在繼承中國傳統經學史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方史學的編纂體例之長,對學術史、經學史的研究走在向近代化的歷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經學歷史: 經學古文學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會通性,時間和內容的跨度都很廣,寫作思想一致性強。 本書在論述每一時期的經學發展時,首述該時期經學發展的大勢,並將該時期的制度、重要經學家、每一經典在這一時期的訓釋大略以及這一時期經學的新特點一一列舉,使讀者既能把握經學發展的大勢,又能對經學發展的個別環節有一“個案”的瞭解。 本書初刻於1907年,1928年經周予同先生點校,將思賢書局原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及羣益書局鉛印本三種版本參互校勘,較爲完善。 “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就是說,南朝經學諸儒受何晏、王弼以玄學義理解經的傳統影響較大,說經不拘家法而兼綜眾說,並能提綱挈領,貴有心得,而北方經學諸儒受漢儒經學影響較重,說經限於講明章句,拘於家法而卻又深入細緻,頗顯深入。
經學歷史: 經學的內容
同時有嚴可均、鈕樹玉、桂馥,後有王筠、苗夔諸人,益加闡明。 經師多通訓詁假借,亦即在音韻文字之中;而經學訓詁以高郵王氏念孫、引之父子為最精,郝懿行次之。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2025 經學自兩漢後,越千餘年,至國朝而復盛。 兩漢經學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經學、稽古右文故也。 夫漢帝稱制臨決,未及著為成書;唐宗御註《孝經》,不聞遍通六藝。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書籍創作
由南朝一脈發展出不重視儒經原文而主要對儒經已有舊注再做解釋和闡發的所謂“義疏之學”,梁武帝的《周易講疏》和《中庸講疏》、皇侃的《論語義疏》、隺靈恩的《三禮義疏》等即為其代表作。 有關清儒見解與漢書記載之差異比對,散見於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之《兩漢博士家法考》全文各章節。 而清儒今古文之分疆,則略述於《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之《自序》。 有關清儒認為今古文派於經文出處、經書真偽及文意解讀之異,詳見皮錫瑞《經學歷史》之《經學昌明時代》一節,頁八七至八八。 見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之《兩漢博士家法考》,文中第一至七節論述博士一職由漢初之通百家漸變為武帝時之專於五經。
經學歷史: 中國
所謂“啓蒙”(enlighten)即祛中世紀之“昧”,啓理性之“光”。 西方中世紀的主要特徵就是基督教一統天下,於學術則表現為服務於基督教教義的經院哲學。 基督教在此之前早已産生,但最終由民間和地下組織上升到支配西方一千多年來的統治地位,其開端則是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經學歷史: 由《六經》生出「經學」
他不把罪視為在道德上違背上帝的律法,他將罪定為:“當個人只想靠自己而活,要從宇宙及與周遭的人隔離。 ”他反對歷史教義,如童貞女生子,代贖觀念,及基督的神性,因為他認為這些都不重要。 他認為基督只是一個觀念上的贖罪者,也就是說,基督只是一個理想的榜樣。 律法與福音的原則:這是路德最主要的解經原則之一,就是要仔細分別聖經中的律法和福音。 把福音和律法混在一起是錯的,像天主教把福音化為新律法(行宗教上的善工等),同樣的,拒絕律法或反律法也是錯誤的。 律法乃是上帝論到人的罪以及人的不完全之話語,其目的是要迫使我們在罪惡的重擔之下,屈膝下跪。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侷限性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吾輩切記,不可輕易說人笑人,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耳。 朱先生認為從秦帝國建立到清帝國滅亡,雖然朝代幾經更迭,政權分合雖頻,然共同的統治形式都是君主專制,因而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共同關注的焦點便是“以經術緣飾吏治”的“君王南面之術”。 孔子非史家,孔子作六經,乃知禮崩樂壞已非朝夕可復,惟有正人心以待後來者從之。 經學歷史 馬宗霍曰:“孔子有德無位,蓋以六藝為教者也。 衡陽馬宗霍欲以十二篇按時分述經學之歷史,蓋由漢以降,述經學之源流授受者,昔宋章如愚之山堂考索,清有朱彝尊之經義考,晚世有皮錫瑞之經學歷史,然於馬宗霍目中,皆未盡善。 餘通讀馬氏之經學史,雖甚為詳備,可說面面俱到,然脈絡似不清晰,枝蔓過多,一讀之下,難有條理之概念,且某些觀點頗為牽強。
鄭君兼通今古文,溝合為一,於是經生皆從鄭氏,不必更求各家。 註《易》用費氏古文;爻辰出費氏分野,今既亡佚,而施、孟、梁邱《易》又亡,無以考其同異。 經學歷史 註《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從今。 自雲:「若有不同,便下己意。」所謂己意,實本三家。 註《儀禮》並存今古文;從今文則註內疊出古文,從古文則註內疊出今文。
經學歷史: 歷史中的修辭-從荷馬史詩到兩漢經學
《史晨奉祀孔子廟碑》雲:「乃作《春秋》,復演《孝經》。」《百石卒史碑》雲:「孔子作《春秋》,制《孝經》。」蓋以《詩》、《書》、《易》、《禮》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經》乃孔子所作也。 鄭康成《六藝論》雲:「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據鄭說,是《孝經》視諸經為最要,故稱經亦最先。 魏文侯已有《孝經傳》,是作傳者亦視諸經為先,與子夏《易傳》同時矣。 經學歷史 別有單篇論文百餘篇,刊載在臺灣多種學術刊物。
經學歷史: 原民復名 不可貿然推行 林瑤棋/臺中大雅(臺灣姓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2005.11.11 中國時報
1961年新的大學圖書館落成,馮平山圖書館的中文藏書遷往該處,原有建築物改作展覽中國藝術文物之用,易名「馮平山博物館」,1964年1月31日向公眾開放。 經學歷史 1994年,馮平山博物館再易名「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1996年增建新翼(徐展堂樓最底三層)。 這所博物館始自1953年,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申請者若沒有持有基督教文憑課程(D.C.S.)或聖經學院(Bible Institute)基礎,便先要完成文學副學士(神學)(A.A. Th),所需時間約為三年,大約每個學期需修15學分。 如在入學後7年內仍未完成副學士課程,該學生需要每年向學院申請才能繼續修讀課程。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
經學歷史: 「經學歷史」商品搜尋結果共 215 筆
皮錫瑞《經學歷史》一書,始撰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五日,至七月十三日粗畢,續又修改至十月十五日。 其間雖經歷清廷於九月詔廢科舉,但並未影響此書於翌年由長沙思賢書局印行。 經學歷史 愚以為朱先生最有創見的地方,也是學生疑惑最多和印象最深的地方。 要言之有二:其一,朱先生對“經學”之界定;其二,“學隨術變”。